,若江东败军恼羞成怒、暴起杀敌,虎豹骑勇士们不介意让他们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然而……
自从孙策故去之后,江东英勇不屈之军魂,便仿佛随着其人殉葬了1般。
是以,在卫府虎豹骑列队示威之下,江东诸将无1人有异动,灰溜溜、急匆匆进了丹徒城。
直至最后,也仅有3老、周泰、2十来岁的凌统这5将,各放了几句狠话而已。
辽哥心中无限唏嘘。
其人曾亲眼目睹,孙策在世之时,江东十万带甲之军威是如何雄壮英武。
而如今……率5千余虎豹骑大破孙权大军的辽哥,骤然间变得意兴阑珊。
如此对手,纵大胜之,亦不足以自傲耳!
在此战之前,孙十万雄心勃勃,非但妄图收复庐江郡,甚至还图谋江夏郡。
可结果……
孙十万之大军,尚未行出十里地,便被卫府精兵强将们,摁在家门口被用力摩擦。
此前后反差之大,不提也罢!
实际上,这1战江东实则只损失了万余兵卒、2百艘战船,远远谈不上伤筋动骨。
但是,江东士气崩沮、军心全无。
所以,在短时间内,江东士气将难以恢复。
是夜……
都被无良主公苟哥带坏了的卫府上下,在丹徒城对岸之江都县庆祝大捷。
而江都县对岸之丹徒城,却满城缟素、痛哭之声不绝。
聪明且有胸襟格局的孙权,在战后温言宽慰了所有参战将领,并主动承担了战败之责,未惩罚任何1人……
尽管其人在心中,恨不得将3老当场斩首、以泄自己心头之恨。
总之,因卫府众将超勇,苟哥不用再赶到庐江郡了。
翌日……
已经卧病在床、且日益枯槁的吴景,在闻得此惨败之战果之后……
其人长叹1声,万分惆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喝出此千古名篇之后,其人溘然长逝。
好吧……
因吴景病逝,苟哥还是不得不赶赴江东、亲自向这位可敬的长者奔丧。
但话说回来,无论如何,孙家人都不能将吴景之病逝,归罪于苟哥头上。
谁让孙十万自己不给力呢!
陈登得知吴景病逝之事后,2话不说便遣出近百名心腹,携带骏马、自水路赶赴许都,向苟哥告知此不幸之事。
然后……
卫府众人正欲商议何人出使江东、吊唁老将军吴景之时……
太史慈便主动站了出来。
“诸君!于此事,慈义不容辞!”
这下子,本就对太史慈愈发敬佩的小马哥,当场向其人竖起了大拇指。
“子义兄高义也!”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孙权初领江东(200),尚不满2十,“诸将宾客为礼尚简”,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儿。
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吴书周瑜传》
在此背景下,孙权为了抓紧手中的权柄,不得不刻意挑拨臣下的矛盾,使之相互制衡。也只有这样,孙权才能坐稳吴侯的椅子。
以周瑜为例,赤壁之战前(208),周瑜曾向孙权“请兵5万”;
结果孙权表示“5万兵难卒合”,经过讨价还价,最终给了周瑜3万兵。
(周)瑜请见(孙权),曰:“……(曹军)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5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孙)权抚背曰:“……5万兵难卒合,已选3万人。”--《江表传》
实际上,建安十3年(208),东吴刚刚结束讨伐江夏之役,还击毙了江夏太守黄祖。
彼时孙权挟大胜之威,屯兵柴桑。
可知东吴的全部精锐,就在前线。
(建安)十3年春,(孙)权复征黄祖……遂屠其城。--《吴书吴主传》
先主至于夏口,(诸葛)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蜀书诸葛亮传》
讨伐江夏时,周瑜是“前部大督”,自然了解吴兵的实际数量,因此“5万”是1个切实可行的数字,绝非周瑜信口开河。
(建安)十3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吴书周瑜传》
由此可知,孙权所谓的“5万兵难卒合”无疑是托辞。
其真实意图,是不想授予周瑜太多的兵马,因为他既畏惧曹操,亦忌惮周瑜。
最终的处理方案,是周瑜领兵3万先行,孙权则“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以为后援”。
卿(指周瑜)与子敬(指鲁肃)、程公(指程普)便在前发,孤(指孙权)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江表传》
孙权“多载资粮”,自然便掐住了前线的粮秣供应;同时他又“续发人众”,说明孙权的本部人马,应该不少于3万。
即使如此,孙权仍不放心,又派遣程普去前线分割周瑜的权力,使2人为左右督。
如此1来,周瑜的3万兵马,又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