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将眉头蹙得更紧。
显然,荀彧已猜到了孙权至此的来龙去脉。
随即其人作揖还礼。
“仲谋,此非详谈之地,请先随荀某至尚书台!”
半个时辰后…
在尚书台用过早饭的江东1行人,在孙权带领下,走进荀彧的公廨。
众人落座后,荀彧长叹1声,神情显得颇为哀戚。
“仲谋,荀某对此不胜悲痛!此乃黄祖所为?”
孙权热泪盈眶,抱拳颔首。
“回令君,正是!”
孙权将吴景、孙河、周瑜及许昭扶灵而归之事,简略向荀彧讲述了1遍。
荀彧听得唏嘘不已。
“惜哉!痛哉!吴侯风华正茂、前途无量,奈何…唉!”
荀彧复又看向孙权。
“仲谋,老贼今是否伏诛?”
孙权黯然颔首。
“回令君,幸赖左将军、后将军等诸位叔父相助,老贼已在亡兄灵前被千刀万剐。
某告慰亡兄在天之灵、又安置妥当江东事务之后,便赶至许都、接家母返乡。”
荀彧再次长叹。
“令堂老夫人白发人送黑发人,恐情绪将过于激动也,仲谋务必掌握分寸!
此外,卫将军与令兄情同手足,且卫将军至今仍在宫城静养,仲谋亦务必劝慰卫将军勿要过于悲痛。”
说着,荀彧话锋1转。
“仲谋,吴侯之爵位究竟如何,荀某与卫将军皆需问过天子方可决断。仲谋不必心急,荀某保证必尽力而为。”
孙权起身深施1礼。
“谢令君大恩。”
荀彧起身还礼。
“仲谋不必言谢,去岁官渡之战时,若非吴侯倾囊相助,中原之混乱局面,尚不知何时方休。
况且今岁江南之乱,若非吴侯牵制老贼主力,朝廷又焉能收复荆州4郡?荀某不过略表对吴侯敬重之意耳。
仲谋,逝者已矣,你应继吴侯遗志,尽力治理江东、报效皇汉!”
孙权正色道:“令君,权必尽力而为。”
荀彧满意颔首。
旋即,其人又道:“仲谋,荀某与你同去见卫将军,稍后某等1同进宫面圣。”
同1时间,大江之上。
刘备的船队,正志得意满地溯流而上。
刘关张3人昂立舷 / 关羽抚着美须髯,微笑着看向刘备:“大兄,你我兄弟3人,此番终于苦尽甘来也。”
刘备笑着摇头。
“云长,得意却不可忘形,某等兄弟3人,此番见刘荆州之时,务必谦卑方可。
刘荆州如今虽失荆州4郡,然其人终归经营荆州十年之久,某等此番务必与其人缔结盟约,否则将腹背受敌也。”
说着,刘备转首看向南方,悠然出神。
【作者题外话】:汉末当然不可能出现直到南宋才有的豆腐脑和油条,但赵旻是穿越者,谢谢。
魏文帝孝子丕有言:
3世长者知被服、5世长者知饮食。
虽然此话本意是对“由庶转贵”、“礼仪熏陶”的感慨,但也侧面反映出了“吃、穿”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两汉至魏晋时代,随着新食材的传入,以及烹饪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饮食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对当时及后世均有不俗的影响。
3国处在汉末魏晋之交。
其主食品类,与两汉相似。
3国基本还是以5谷(稻黍稷麦菽)为核心,另有青稞等作物。
5谷当中,稻即大米;
黍即黄米;
稷为禾,也就是粟(小米);
麦即小麦;
菽则是大豆。
“稻”本专指黏米,不黏之米称作“粳”。
“粱”是稷,也就是小米的优良品种。
“黄梁”则是粱中的上品,“黄粱1梦”的典故,便发生在邯郸煮小米粥之时。
所谓“膏粱子弟”即指如是。
膏,在古代专指肥肉,与民脂民膏同义。
“麦”特指小麦,大麦称作“麰”。
早期的5谷,1作“麻黍稷麦菽”,有麻无稻。
这大约与先秦时代,水稻在黄河流域种植较少有关。
到了3国时代,稻得到广泛种植,彻底取代麻的地位。
魏文帝孝子丕出巡,闻到新城稻的香气,感叹“上风吹之、5里闻香”。
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邪?上风吹之,5里闻香。--《与朝臣论粳稻书》
由于粟(小米)的种植范围广,不易腐烂,便于保存,因此特别得到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生活上,粟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与今日“稻、麦分治南北”的情况迥异。
秦及两汉的主粮,正是小米。
贫苦人家,当然吃不起小米,他们的主食是糟糠,也就是小米的壳。
如今,这玩意儿通常被用来做枕芯。
但在3国,这是粮食…
身处乱世,神州百姓,何其苦也!
3国时江夏豪强李通,在饥荒时曾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