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汉末雄风
  4. 第六十五章 火速见马腾,数日下金城5
设置

第六十五章 火速见马腾,数日下金城5(3 / 4)


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然后…司马炎令陈寿隐去夏侯惇功绩!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

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

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因史料所限,咱们只能略作猜测。

夏侯惇早期的军功,恐怕绝大多数都与袁绍有关,故不好录入史书。

曹仁、曹洪、曹纯在建安初年(196)还能以“议郎”、“谏议大夫”的虚名略加遮掩,而夏侯惇则完全失载,恐怕与“助战河北”有关。

考虑到袁绍战乌桓、黑山、公孙瓒…

想必,夏侯惇为了曹操的地位稳固,1定是豁出了性命。

陈寿,不愧为草蛇灰线的高手高高手。

按《魏略》,夏侯楙(惇子、曹叡姑父)遭清河公主(明帝姑母、夏侯楙的那个奇葩老婆)构陷,下狱论死时,群臣求情,称“夏侯惇有克定天下的殊勋”。

有诏收(夏侯)楙。(明)帝竟欲杀之。以问长水校尉京兆段默,默以为“伏波(指惇)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宜加3思”。--《魏略》

负土做陂、典农屯田绝非“定天下之功”,可知至少在3祖时代,夏侯惇的军功记载尚为显赫。

看晋武帝司马炎赞语(魏之元功)、夏侯惇实际统兵情况“都督2十6军”,结合其人为曹魏首任大将军,可知惇实系名将,军功彪炳。

至于为何其功劳全被隐去,恐怕与袁绍那些堪称彪炳的历史功绩有关。

惇哥为了曹操而屡次豁出性命,所以曹操才会对夏侯惇格外厚待。

《3国志》袁绍的本传只有3千字,而《后汉书》则达上万言…

只是苦了4处搜寻史料的范晔。

小学生们,都长长心吧!

不算跑题,因为荥阳之战,本身也是被歪曲的历史。

所以,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荥阳之战的参战者有如下诸人:

(1)袁绍

《9州春秋》记载,董卓入京不久,“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

未久而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9州春秋》

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魏书曹洪传》

显而易见,“卓将”此处专指徐荣;

而“袁、曹2公”则分别指代袁绍与曹操。

可见荥阳之战中,袁绍也是参战的成员,绝非蜗居后方的鼠辈。

考虑到《9州春秋》的作者是西晋宗室司马彪,他替魏室避讳的动机稍弱于魏朝史官,因此他的记载相比于《魏书》无疑更加客观。

(2)张邈

张邈不见于参战记载,不过张邈的部将卫兹却“引兵5千”随曹操同赴荥阳,还临阵战死。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5千人。--《魏晋世语》

卫兹彼时仅挂“孝廉”的身份,并无官职,根本不可能拉起5千人规模的队5;

更为要紧的是,卫兹与张邈之间还存在明确的隶属关系。

汴水之战,(张)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魏书吕布传-附传》

互文见义,可知卫兹与5千兵马,其实就是张邈集团的代称。

说得再直白1点,不是卫兹率5千兵马,分明是张邈本人率军作战!

只不过张邈后来与曹操分道扬镳,大义不终(见《吕布传》);

而卫兹、卫臻父子显赫于魏廷,因此张邈的功绩被1笔勾销,尽数归于卫兹。

(3)袁术

曹丕在《典论》中曾记述汉末故事,称“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典论》

曹丕的叙事可与司马彪的记载互参详略。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中的“兖州”,无疑指陈留太守张邈、陈留人卫兹与泰山人鲍信;

“豫州”的指代则相对宽泛。

“豫州之师”可以指出身豫州沛国的曹操。

不过曹操自离开洛阳,便直奔兖州陈留投奔张邈,并未返回豫州老家,所以不能算豫州之师。

(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2月,始起兵于(陈留)己吾(县)。--《魏书武帝纪》

而且曹操手下的5千兵马全数来自张邈、卫兹的赞助,因此曹操只能被归入“兖州之师”的范畴。

豫州也可以指代出身汝南的袁绍、袁术兄弟。

不过鉴于“河内之甲”指袁绍,因此“豫州之师”更有可能指代袁术。

(袁)绍与王匡屯河内。--《后汉书袁绍传》

考虑到袁术曾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而孙坚北伐时曾多次与董卓集团作战,“豫州之师”便有很大概率是指袁术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