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将(杨奉、韩暹、董承、张杨)斡旋往来,最终为曹操谋取了镇东将军、费亭侯的官爵,进1步化解双方宿怨。
(董昭)作太祖书与(杨)奉……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董)昭迁符节令。--《魏书董昭传》
从董昭“作太祖书”的记载,亦可看出彼时他虽在名义上归属张杨,实际已与曹操暗通款曲,因此才能串谋1气,共相首尾。
有鉴于此,曹操领兵上洛之后(196),“引昭并坐”,给予对方崇高的政治待遇;
而董昭也不负所望,向曹操进献了“迁都许县”之策(曹操旧治济阴鄄城,见《夏侯惇传》),借此独霸天子,遂开启汉魏嬗代之路。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董)昭并坐。--《魏书董昭传》
(董)昭曰:“将军(指曹操)兴义兵,以诛暴乱……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县)耳。”--《魏书董昭传》
需要特别注意,董昭投曹之后,虽然政治地位崇高,但长期充任汉官,并未进入曹操幕府。这反映出彼时的董昭并不受到曹操信赖。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1下曹魏集团的政治结构。建安年间(196-220),曹操集团中实际存在两套班子,1套是汉廷官僚,另1套是曹氏幕府属员。
曹操的心腹在汉官身份之外,1般都“兼领司空府、丞相府事”。
这些曹氏府属便是魏公国、魏王国中公卿、尚书的前身(如王修、毛玠等人)。
至于立场摇摆或心向汉室者,则纯粹授予汉廷职务,不在曹操的幕府中供职(如孔融、荀彧、杨彪等人)。
(曹操)乃礼辟(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魏书王修传》
太祖为司空丞相,(毛)玠尝为东曹掾……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魏书毛玠传》
举例而论,曹操称王后,夏侯惇认为“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在夏侯惇看来,担任“汉官”乃是对曹操的“不臣”行为。
可见曹操幕府属员与汉廷臣僚,虽然在名义上可以兼任,但实际乃是对立的两套系统。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夏侯)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王沈《魏书》
而董昭的官职安排则特别值得注意。
他在建安元年(196)投曹,但直至建安十2年(207)才正式进入司空幕府,中间竟有十余年的“考察期”。
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事在建安十2年)。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2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董昭)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此为幕府属员)。--《魏书董昭传》
在此期间(196-207),曹操不吝高官重爵,先后授予董昭“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谏议大夫”等职务,待遇可谓不薄,不过这也意味着曹操始终待董昭以客卿之礼,并未以臣僚视之。
(建安)3年,昭迁河南尹……以昭为冀州牧……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魏书董昭传》
另外需要注意:
在董昭的诸多头衔中,除了“顾问应对”的谏议大夫,其先后担任的牧、守职务,多为遥领,并无实权。
从某种意义上看,董昭在曹操集团的前十年,待遇近似于刘备(左将军、宜城亭侯)、贾诩(执金吾、冀州牧),即新归顺的流亡诸侯或海内名士,虽然位尊爵厚,但并非曹操眼中的“自己人”。
(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蜀书先主传》
太祖见之,喜,执(贾)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魏书贾诩传》
按董昭彼时的政治任务来看,他不仅不受信任,还经常被赋予危险使命,其背后不乏曹操的试探之意。
比如建安4年(199)曹操征河内,张杨部将薛洪、缪尚坚守不降,曹操竟派遣董昭“单身入城”,进行游说。
按董昭曾为张杨僚属,可知其存在与守将共同叛乱的可能;
而作为改投曹操的昔日同僚,董昭又存在遭到薛洪、缪尚杀害的隐患。
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袁)绍救。太祖令(董)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魏书董昭传》
总而言之,曹操对董昭的态度,与他对1般降将并无不同。
这也是曹老板的惯用套路。
曹老板对待降将,基本都存在试探、惩戒的政治考量;
通俗而言,即借人头以表忠心。
董昭待遇如此,张辽、庞德待遇亦如此。
(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护军(薛悌)勿得与战。”--《魏书张辽传》
樊下诸将以(庞)德兄在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