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汉末雄风
  4. 第一百七十六章 正旦风雨动,月圆赏花灯4
设置

第一百七十六章 正旦风雨动,月圆赏花灯4(3 / 4)


因此袁绍亟需另立新君,以便在名分层面上对抗董卓的傀儡刘协。

这里不难发现,虽然袁绍与董卓存在血仇,但刘虞与董卓却并无直接矛盾。

在此背景下,袁绍倡议拥立刘虞为帝,其实是令刘虞火中取栗,充当关东诸侯的大纛,吸引董卓集团的仇恨,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刘虞久历宦途,在董卓入京之前已经官至太尉,位登3司,他不可能察觉不到袁绍的目的。

因此他对称帝的提议持高度抵触的态度。

无论袁绍与韩馥如何劝进,刘虞“终不敢当”。

灵帝遣使者就(刘虞)拜太尉,封容丘侯。--《后汉书刘虞传》

(2)投鼠忌器

刘虞拒绝称帝的另1个原因,便是彼时其家属被扣押在董卓手中,因此投鼠忌器,担心激怒董卓,步袁隗家族的后尘。

刘虞之子刘和当时在汉廷出任侍中,并跟随献帝西入长安,可知刘虞家属始终扮演着人质的角色。

(刘)虞子(刘)和为侍中,在长安。--《魏书公孙瓒传》

宗法社会中,人质的作用是相当显著的。

比如袁绍起兵时,其叔父袁隗便被董卓所杀,洛阳城中的袁氏族人无1幸免,全部罹难。

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刘虞对此不可能毫无触动。

换言之,如果刘虞接受拥立,那便会取代袁绍,成为董卓眼中的头号逆贼,其家属的下场也便不言而喻。

对于关东诸侯谋立刘虞的风声,董卓应该也有所耳闻。

因为袁隗遭到族诛之后,董卓便刻意将袁隗生前的太傅职务转授刘虞。

这1行径阴险露骨,几乎是赤裸裸的威胁。

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初平元年,复征代袁隗为太傅。--《后汉书刘虞传》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

鉴于袁隗的惨剧,刘虞也不得不暂时屈服,不敢公开与董卓为敌,甚至还需要违心地遣使贡献,与关中方面搞好关系。

(刘)虞乃备礼请(田畴)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田畴)遂至长安致命。--《魏书田畴传》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是刘虞?

或者准确来说,袁绍为何要拥戴刘虞为帝?

刘虞受到拥戴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东诸侯需要1杆大纛,来宣扬起兵的正当性。

在汉献帝受制于董卓集团的背景下,缺乏名分的关东军阀,严格意义上属于乱军——比如董卓的文胆蔡邕便公开骂辱河内太守王匡为“贼”。

今月十8日,臣(蔡邕)以相国(董卓)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

今日所见《魏书》夸赞袁绍、曹操等人为“义兵”,实属胜利者对历史的事后书写。

其意在抹煞董卓对东汉朝廷的影响,同时美化关东地区割据者的形象。

当然,有1点毋庸置疑:董卓老贼确实是国贼!

而不管关东诸侯是否怀有私欲,他们兴兵讨董,确实是兴义兵。

(曹)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魏书武帝纪》

因此为了获得能与汉献帝相抗衡的筹码,关东诸侯势必要拥立1个刘姓宗室。

至于刘虞在众多备选者中脱颖而出,则主要来自于他的个人声望与魅力。

这也是刘虞受到拥戴的直接原因。

从私德方面看,刘虞谦恭、谨慎、礼贤下士、善待百姓,被称作“恩厚得众,怀被北州”(见《后汉书刘虞传》)。

从某种角度看,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在个人品德方面,与刘虞具备1定的相似性。

不过刘虞的身份更尊贵(刘秀嫡长子刘强后裔),更高(官至太尉),在汉末乱世的初始阶段,也便具备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刘)虞,东海恭王之后也。--韦曜《吴书》

东海恭王(刘)强。建武2年,立母郭氏为皇后,强为皇太子。十7年而郭后废……(刘强)愿备蕃国。--《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1言蔽之,刘虞为刘秀嫡长子刘强后代,确系光武帝刘秀子孙;且其人无论声望、魅力,皆为1时之选。

所以,当时不仅袁绍、韩馥等人带头拥立刘虞,连张超与臧洪似也参与此事。

《臧洪传》记载,在袁绍与公孙瓒争雄河朔时,广陵太守张超派遣功曹臧洪“诣大司马刘虞谋”。

虽然未详所谋何事,但从时间背景推断,很可能与劝进之事有关。

(张)超遣(臧)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2州交兵,使命不达。--《魏书臧洪传》

另外,张超的兄弟张邈曾是曹操至交,而曹操又曾被袁绍延揽,邀请共同参与劝进。

董卓之乱,太祖与(张)邈首举义兵。--《魏书吕布传-附传》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魏书武帝纪》

虽然《武帝纪》称曹操拒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