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勃勃地派遣颍川人扈瑁担任益州刺史。
焉死,子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英雄记》
扈瑁入蜀,引发了益州内乱。
刘焉死后(194),追随他时间较长的3子刘瑁未能继位。
益州豪强赵韪、王商等人贪图刘璋“温仁”(即方便控制),便拥立资望浅、年纪轻的幼子刘璋强行接班。
(益)州帐下司马赵韪、治中从事王商等,贪(刘)璋温仁,共表代父。--《华阳国志》
适逢长安任命的新任益州刺史驾到,刘焉部将沈弥、娄发、甘宁等人遂借机造反,刘璋派遣赵韪前往镇压,甘宁等人溃入荆州。
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璋使赵韪进攻荆州。--《英雄记》
这便是本书中时间中6年前,益州动乱的始末。
乱世之残酷、人心之躁动、野心之蓬勃,由此可见1斑。
唉…哎?等等…
王允之事似乎还没讲完对吧?
好,接着上上章,继续为您说。
上上章说到,董卓遇害后,其滞留长安与扶风的亲属,遭到了血腥夷灭。
其老母年逾9旬,在郿坞徒步逃命,遭到斩首;
其孙女池阳君董白,年未及笄(十5岁),亦被杀。
其弟董旻、其侄董璜1并遇害,3族皆灭,阖门尽死。
(董)旻、(董)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群所斫射。卓母年9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英雄记》
并州集团如此处心积虑,且对待政敌家眷竟残暴至斯,这是好人能做出来的事儿?
所以,并州集团并未高兴太久,因为他们不可能得人心!
还是应了那句话: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并州集团的腐败统治。
虽然因为文学作品的“先入为主”,以及太原王氏在当时(魏太尉王凌是王允侄子)以及后世(北朝5姓7家之1太原王氏)的地位影响…
王允总被塑造成心存汉室的忠良;
实际就历史记载来看,其人水平还不如董卓。
在并州集团统治的4十日间,长安城中可谓鸡飞狗跳,乌烟瘴气。
他们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刚戾自大,最终引发了滔天兵祸,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也彻底崩溃。
(1)并州军对内镇压
特别要强调1点,并州集团的对内镇压,主要是镇压自己人,即并州人。说得难听1些,就是内讧。
首先就是王允与吕布的内讧。
王允是司徒,已高居3公(万石);
杀董卓后,其人又“录尚书事”,即总揽朝政,实际取代了昔日董卓的地位。
吕布是骑都尉(比2千石),杀董卓后晋升奋武将军(2千石),仪同3司,与王允共秉朝政。
但王允对吕布极端轻蔑,乃至“以剑客遇之”。
即:
用对待雇佣兵的礼节来对待吕布,导致吕布心怀愤恨。
(王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后汉书王允传》
在如何处理董卓旧部1事上,2人又有冲突。
吕布主张招安,王允却主张剿灭(详见《后汉书王允传》),最终将相失和。
可知董卓死后,王允彻底忘乎所以,政治嗅觉居然比吕布这个粗鄙武夫还差。
其次就是吕布与李肃的内讧。
董卓的女婿牛辅,因为领兵在外,侥幸逃过了最初的大清洗,因此并州集团派遣李肃进攻牛辅,欲斩草除根。
结果李肃反被牛辅打败,而吕布落井下石,借口李肃作战不利,竟将其斩首。
吕布乃使李肃以诏命至陕讨辅等,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杀之。--《后汉书董卓传》
须知,李肃是吕布的同乡(并州5原),2人还共同参与刺杀董卓。
革命的友谊,也敌不过现实的利益,可见城墙都是从内部崩塌的。
李肃在今日所见的史书中记载有限,不过成书于元代的《3国志平话》(即《3国演义》蓝本),却将李肃与吕布并列为董卓麾下的左右手。
或许元代学者能看到1些彼时尚存的原始史料,佐证李肃的地位。
用文者有大夫李儒,用武者有吕布、李肃,3人辅佐董卓。--《3国志平话》
演义中,李肃则被罗大大塑造为助董卓策反吕布之人。
按《后汉书》所载,董卓死前,李肃与吕布官职相同,均为“骑都尉”。
可知2人的资历与定位,应该大抵相似。最终却在利益相争中,以悲剧收场。
并州人对自己的内部成员都如此昏庸残暴,对外人如何,也便不难想象了。
典型例证就是蔡邕之死。
所以云某说,蔡邕之于董卓,与班固之于窦宪何其相似也!
这个内容,咱们下1章再详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