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壁民,可参考许褚在汝颖地区做流氓时,“坚壁御寇”的典故。
“壁”即地方豪强所筑坞堡等防御工事,“壁民”则是从江湖中征召而来的打手。
官职猥滥至极、印玺竟是用锥子在石头上随便划拉的。
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魏书》王沈版
此时汉廷的官职分量,真可谓“1毛钱十1个”:1文不值。
天子无马,乘牛车。百官徒步随驾。
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余人。--《魏书6》
这群政治难民是走1路死1路,终于晃晃悠悠到了洛阳。
此时的洛阳,经董卓之乱(189),早被野火焚为废墟。天子住在太监【赵忠】的故宅中。君臣饥寒交迫,处在白波军的武力控制下。
天子初至洛阳,幸城西故中常侍赵忠宅。--《献帝春秋》
杨奉、韩暹等白波帅,本就是受到丁冲、钟繇的蛊惑,才兵行险招、强行出奔。此时粮谷匮乏,人尽寒心,理所当然地征询曹氏间谍们的意见。
丁冲等人的真实身份是否暴露、不得而知,但白波帅和天子在洛阳废墟走投无路、却是人所共知。
如上所述。李郭反目、天子东奔。这是曹操的在千里之外策划执行的连环计。
而曹氏连环计,此时即将进入下1步。
即:调虎离山、迁治许县。
建安元年(196)献帝在白波军的挟制下,自长安流浪至洛阳。
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者的权力,实际是处在杨奉、韩暹、李乐、胡才这些白波故帅手中。当然,此时的汉廷,还夹杂了1些其他势力。
以董承为代表的“董卓系余孽”。
以杨彪为代表的“公卿大夫”。
以丁冲、王必、钟繇等人为代表的“亲曹势力”。
3方为各自利益而暗中角力。
然而献帝离开洛阳、东迁许县的最终决定因素,与上述势力均无关。
献帝都许,是为了粮草。
是岁,谷1斛5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这是关中之惨况,前文多次提及,此处略过。
关中之所以缺粮,是因为马腾搬空了董卓屯粮的万岁坞,也就是郿坞,此事前文亦提及,不再赘述。
张扬奉粮之事,也提到过,不再赘述。
等刘协1行人狼狈不堪地进入破壁残垣比比皆是的洛阳,那时刘协恐怕想死的心都有了。
千里无鸡鸣的洛阳,当然也无粮。
天子1行不愿坐以待毙,便与曹操的使节搭上了线。
曹操想把天子迁至颍川许县,因许县颇有存粮。
许县不是曹操治所。
曹操的治所开始在兖州东郡东武阳和濮阳;之后迁治兖州济阴郡鄄城。曹操真正南下颍川掠取许县,已是建安元年(196)的事情,即献帝迁都同年。
曹操攻略许县之后,发现当地满是黄巾。
汝颖黄巾有屯田习俗。
许褚在颍川做贼时,曾替当地豪强招募流民守卫坞堡。
汝南黄巾与许褚讲和的条件则是:
黄巾用自己的粮食,换许褚的耕牛。
粮乏,(许)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魏书十8》
这说明了两点。
首先是黄巾军有粮。
其次是黄巾军需要耕牛。
这充分证明,汝南黄巾是有耕作传统的。相比“流寇属性”的青徐黄巾,汝南黄巾更类似1群老实本分的农民。
颍川黄巾同样有屯田习俗。
颍川黄巾最早依附袁术和孙坚,在孙坚败死(192),袁术亡入淮南(194)之后,颍川黄巾在当地又扎根了两年。导致曹操入许县时(196),发现黄巾依然盘踞城内。
曹操实行军屯,也是南下掠取汝颖之后才开始的。军屯之始,就在建安元年(196)。
是岁(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武帝纪》
偷偷说1句,之前曹军也经常断粮。比如兖州之战(194-195)曹操、吕布僵持1年,最后竟1起断粮,被迫讲和。
(曹公)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武帝纪》
迁治鲁阳
曹操想把天子迁到许县。
但许县是自己刚刚攻略的地盘;若如此,则目的太过露骨,很容易激起白波军的怀疑。最后难免受到排挤,落到张杨的下场:
赔了粮食又失天子。
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各违戾不和。--《魏书十4》
再加上白波军做贼已久,1路上又刷了李傕、郭汜两个经验包,虽是百战残军,但兵皆精悍。
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魏书十4》
而曹操当时刚刚经历了大战(南下陈国、颍川)。此时不想、也不敢和白波军撕破脸皮。
曹操玩了1把曲线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