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之举简略讲了1遍…
孔融打压士族,对杨彪而言可不就是倒行逆施?
上1个大力打压士族豪强的,是公孙瓒,上上个,则是陶谦。
这两者都没落得好下场。
赵云之所以舍公孙瓒而去,其根源正在于此。
要知道,自汉末肇始的中古时期,形成“知识垄断”的士族豪强,是社会主流阶层。
杨彪踌躇再3后,终于颔首:“既如此,老夫便依阿旻之名册,向天子谏言。”
赵旻有预感,杨彪或许将任司空,而与刘协、曹操均亲善的钟繇,或许将任太尉。虽然3公如今都是荣誉称号。
见4周无人,赵旻低声问道:“大人,文若先生何以得知旻受秘诏之事?”
杨彪摇摇头:“老夫从未过问此事。阿旻,你且宿于书房,天色已晚,早些安歇。”
杨彪显然认为,赵旻的问题无足轻重。
赵旻的看法却恰恰相反,因为此事至关重要。
所以,他决定明日进宫后,找知情人旁敲侧击1番。
见老头儿要走,赵旻急了。
“大人,阿月今何在?”
赵旻终于想起来可怜的杨大美女。
杨彪转过头呵呵1笑:“阿月便在后宅。阿旻勿急,待拙荆赴陈留之时,你自可见到阿月。”
言罢,老头儿志得意满地离去,独留赵旻思念伊人。
翌日清晨,1老1少用过早饭,便1乘车、1骑马赶往宫城。
因杨彪之故,2人在偏殿顺利见到头戴刘氏冠、着描边龙纹玄色直裾深衣的刘协。
冕服为大典时方才穿戴的极正式礼服。
所以在平时,尤其这种君臣半正式会面的场合,大汉的皇帝们绝无可能穿戴冕服。
刘协看过赵旻递上的奏表后,正色道:“卿当真愿以封侯、赏赐换开府之仪制?”
赵旻要的编制,已远超3公开府仪制,即便相比8年后曹操丞相府的7十余人,也已相差不远。
但问题在于,曹操开的丞相府,实际上就是霸府!
赵旻的卫府,要如此多臣属,请问你是要干嘛?
这便是刘协的潜台词。
穿戴武臣鹖冠、绯色直裾深衣的赵旻顿首后道:“陛下,而今北有袁本初,南有士威彦,东有孙伯符,西有韩文约。
其4人割据1方,名为1方牧守,实怀不臣之心,卫府既负卫戍天子之责,便应具荡平4方动乱之体量。
故而,臣虽斗胆逾制,实则皆出于忠君之心焉。惟其如此,臣方可为陛下征伐4方,保汉室千秋万代,国祚绵长!”
虽然有杨彪做背书,刘协签字盖章只是走走过场,但赵旻的场面话还是要说的。
尤其是在刘协如今极不安分的情况下。
显而易见,刘协以为,赵旻的1切都来自于自己的秘诏,所以他有些飘。
但很快,赵旻就会让刘协认识清楚,刘协依然还是那个刘协,他什么也得不到。
若刘协是贤明仁德之君,赵旻不介意让刘协得到1部分实权,但如今赵旻决不能分半点要害之权,给这头中山狼。
还是那句话,赏罚大权当然归天子,但实际执行…要看赵旻心情。
相比于专权独断的曹操,赵旻已经够意思。
刘协见杨彪对此事不反对,便颔首道:“吾有1问!”
【作者题外话】:云某首先强调1点:即便在汉末的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武将的军阶还极为严谨,公信力十足。
东汉的军阶并不复杂,只有将军、中郎将、校尉、骑都尉和别部司马这几个档次。
其中,除杂号将军是秩两千石外,余者皆秩比两千石。
当然,中郎将、校尉等权限不同,这里不赘述。
中平元年平定黄巾之乱的皇甫嵩、朱儁,也仅是中郎将而已。
董卓做为良家子(这个出身不低,绝非寒门),在年轻时曾在洛阳的羽林军中服役,之后跟随张奂在并、凉地区作战,前后将近2十年。经过如此漫长戎马生涯后,董卓竟然仅混到1个“东中郎将”的职位。
(董卓)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后汉书董卓传》
注意!河东太守秩两千石,董卓的中郎将却是比两千石。
信息量大不大?别急,后文会有详解。
由此可见,在汉灵帝时期,将军号有多珍贵!
彼时重号将军,也是到4方将军而止。
后来的重号4征、4镇、4安,当时大概也算杂号。
那么问题来了。
自初平元年(190)起,将军号激增,位阶紊乱、数量泛滥,并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贬值。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咱们简单说1下开府。
赵旻其实完全没必要向刘协请示开府。
他如此做,是他连环计中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
赵旻前脚救下刘协,刘协后脚便猜忌其人,以其人之腹黑,焉能不反击?
所以,诸位大大请耐心等待,赵旻的反击的第1步已经来了。
刘协必将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