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了1首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那姑娘显然学识不凡,因此得闻此流传千古的名篇后,她娇躯难以抑制地轻颤起来。
赵旻趁热打铁道:“此诗不足以形容贵人之美,旻尚有两首诗似成未成,待救驾后,旻再作与贵人!”
这是肯定的,李白先生赞美绝世佳人杨贵妃的诗,本来就是成系列的3首。
这姑娘突然甜甜1笑:“卫将军愿为妾赴死乎?”
赵旻心道:这发花痴的妹子简直无可救药!
不过…老子就喜欢她!
于是赵旻用力颔首:“为贵人故,旻便死又何妨?”
赵旻确实比刘备还不要脸。
那姑娘喜孜孜地凑到赵旻身畔。
“既如此,妾便带郎君进暗道。”
郎君这个词…大有深意。
您品,您细品!
这姑娘主动牵起赵旻的手,蹦蹦跳跳绕湖而行。
“卫将军愿为妾赴死,妾死而无憾矣!”
她的潜台词是说:咱俩死后,黄泉路上你再给我念剩下那两首诗。
啊呸!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姑娘认为赵旻是在找死。
赵旻1边跟着她小跑,1边打蛇随棍上。
“敢问贵人闺名?”
那姑娘蓦然回首,嫣然1笑。
“郎君不必过急,待郎君与妾赴死后,妾自会于泉下告知。”
赵旻果断地闭口不言。
他不想给自己立fg。
少顷,在湖畔1处隐蔽角落,准确来说,是1处码头旁的木舍中,赵旻看到了隐于柜下的暗门。
那姑娘轻轻推开暗门,点燃油灯,当先走了进去。
昏暗的甬道中空气极为清新,说明暗道中显然有通风口。
那姑娘轻车熟路地点燃两壁油灯,牵着赵旻的手,引着赵旻径直前行。
此处即便有油灯照明,仍显得极为昏暗。
但赵旻牵着佳人柔若无骨的柔荑,嗅着她如兰似麝的幽香,又听着她轻轻哼唱着动听的俚曲小调,突然希望,这条甬道永无尽头。
然而…老天总是不遂人愿。
很快,赵旻便看到了1处暗门。
那姑娘凑到赵旻耳旁,呵气如兰道:“郎君,此处乃天子存放国宝之所。妾在此暗中观察。郎君放心,若郎君身死,妾必随郎君而来。”
言罢,她骤然在赵旻俊脸上轻啄1口,又如受惊的小白兔1般拉开门跳了出去。
赵旻回味着佳人唇瓣的触感,心中不由1荡。
其人握紧手中长枪,斗志瞬间爆棚。
小白兔你等着,待老子成功救驾后,必向天子讨你,纳你为妾!
【作者题外话】:秦汉时期,宫中女官始置,至南北朝时期,这1情况已成为传统。
必非重点,略过不提。
云某剧透1点:诸位大大或许已有所感,张凝并非女1号;所以,这“女官”,将来戏份决不会少。
这处暗道,及即将出现的密室,前文云某曾埋过伏笔。
这也并非重点。
重点来了,咱们聊1聊汉末3国的铠甲。
甲胄之胄,通常指兜鍪,也就是头盔。
而《3国志》记载了两次“人披两铠”的情境。
1次是曹操讨吕布。典韦及死士弃盾,持长矛撩戟陷阵。
太祖募陷陈,(典)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另1次是孙权讨黄祖。先锋凌统与董袭先登断绁。
(董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吴书十》
汉末3国常见的甲胄形制其实相当有限。
西汉常见者,有襦甲、裲裆甲、玄甲。
1说“裲裆甲”流行于3国魏晋时代,此处,仅供诸位大大参考。
毕竟云某只是条工科狗。
东汉常见者,有“筩袖甲”、“盆领甲”。
甲胄衍化至魏晋,出现了结合上述盔甲优点的“具装马铠”。
马铠的身甲部分如筩袖甲,为“对襟札甲/鳞甲”构造;脖颈处是盆领甲;肩膀处类似襦甲披肩,防护面积更大,手臂活动更加灵活;但腋下和两胁的防护则不如筩袖铠。
所谓的“人披两铠”,并非穿戴相同形制的甲胄,而是内、外层分别穿戴不同形制的甲胄。
即:内侧穿盆领铠/筩袖铠,外侧套裲裆铠。
这种穿法,就有点儿类似辽、宋时代的“步人甲”。当然,铸造技术和空间设计上、魏晋甲胄肯定不如宋代;但穿搭原理上、2者却1脉相承。
步人甲,详见《武经总要》。
其配件由头鍪、头鍪顿项、披膊和身甲构成。
94版《3国演义》,孙策脱铠甲时,可明显看到身甲,以及肩上的披膊,却没有顿项。
由此可知,汉末3国的“人披两铠”,所披铠甲形制其实不同。内穿筩袖/盆领,外套裲裆/玄甲。
诸位大大若仍有疑惑,可看1下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