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汉末雄风
  4. 第五章 惊闻将生变,归心疾似箭上
设置

第五章 惊闻将生变,归心疾似箭上(3 / 4)


书武帝纪》

虽然《刘晔传》称其因为宗室身份而“不欲拥兵”;但从刘晔的早年行为中,可以看出其绝非甘于贫贱,反而野心勃勃。

刘晔是扬州9江郡人,在汉末丧乱之际,曾写信招募鲁肃,想要“共襄大业”。从鲁肃亦为9江人来看,刘晔应有所图谋,证明其人曾有割据1方之志;

在鲁肃未能如约前来后,刘晔转而谋杀扬州宗帅郑宝,并吞其部曲。

之后其人与庐江太守刘勋合兵。

刘子扬(即刘晔)招(鲁)肃往依郑宝,肃将从之。(周)瑜以权可辅,止肃。--《通鉴考异》

(刘)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郑)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魏书刘晔传》

从刘晔“先杀郑宝、后投刘勋”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所谓“曹公有令”纯系事后的附会之辞。可知其起事之初,实际是拥兵聚众,图谋割据。而刘勋本人,前文提过,乃琅琊国王1脉,为汉廷宗亲。

按刘晔出于东汉阜陵王之后,虽然诡称“不欲拥兵”,实际无论如何也洗不掉“宗室拥兵”的尴尬。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魏书刘晔传》

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魏书刘晔传》

由此可知,所谓的“放弃兵权”不过是文过饰非,是针对刘晔日后在曹魏的尴尬境遇(屡受猜忌)而言。

清代学者何焯,便清楚地点破其玄机所在。

此时曹氏代汉之势未成,以支属不欲拥兵,乃(刘)晔后来饰词。--《义门读书记》

前文介绍刘勋时曾提过,刘勋因与伏完有旧,因猜忌而遭曹操隐诛。

(刘勋)尝从(杜)畿求大枣,畿拒以他故。后勋伏法。--《杜氏新书》

故主遭到诛杀,对刘晔的心理震撼不言而喻。尤其考虑到刘勋与刘晔的宗室身份,恐怕“敲打的意味”,比张绣之于贾诩更甚。

注:建安十2年(207)曹操诛张绣,张绣故吏贾诩闻讯大惊,阖门自守。

如果能注意到建安十8年(213)《魏公劝进表》中的劝进群臣,就会发现《刘晔传》所谓“汉室衰微、宗室欲隐匿自保”虽系附会之语,却也反映了客观情况。

即刘氏宗亲,在曹魏阵营很受猜忌,居高位者不多。

彼时(213)汉魏鼎移,群臣劝曹操晋位魏公,遂开嬗代大幕。除了诸夏侯曹氏,外姓劝进者、见于记载者如下:

荀攸、钟繇、凉茂、毛玠、程昱、鲜于辅、董昭、贾诩、薛洪、董蒙、王粲、傅巽、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籓、杜袭、王图、万潜、谢奂、袁霸诸人。

注:劝进者名单,见《武帝纪》引王沈《魏书》载魏公令。

其中刘姓劝进者唯3:刘勋、刘展、刘若。

注:刘勋为平虏将军,刘展为奋威将军、刘若为建武将军。

就在这可怜兮兮的3位刘姓宗亲中,刘展还不姓刘,而姓邓,即《典论自叙》中的“将军邓展”。古时“劉”、“鄧”写法相似,系传抄讹误。

(刘展)当依《典论》作“邓展”。所谓“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者,即其人也。--潘眉《3国志考证》

换言之,在建安十8年(213)曹操篡汉之势已成的情况下,曹魏阵营中位高权重的刘姓大将,竟然只有两人(刘勋、刘若)。且不说刘勋不久还被曹操找借口杀掉了。

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司马)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1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魏书司马芝传》

所谓刘勋“放纵不法”纯系掩人耳目;实际曹洪比刘勋更加放纵,依然受宠如故。可见刘勋之死,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从彼时的环境来看,刘勋受诛,与“汉廷宗室典兵”密不可分,实际是犯了曹操的忌讳。

因此,虽然刘勋1度“为魏武所宠、贵震朝廷”,最终仍不免被杀。

平虏将军刘勋,为太祖所亲,贵震朝廷。--《杜氏新书》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刘勋的待遇,与当年(199)的刘备非常相似;曹操对待刘先主,也是“同舆而行、交席而坐”,刘备也曾经官拜左将军,成为彼时官阶最高的外姓将领。

但刘备的政治智慧明显强于刘勋,他知道曹操不过是矫情忍性,日久必不相容(1如对待张绣),遂亡奔徐州,分道扬镳。

陈寿称刘备叛走,核心原因是为了躲避曹操毒手;可谓1语道破玄机。

(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先主传》

云某敢肯定,如果刘备当年留在许县,1定逃不掉隐诛下场。

政治本就无情,掌兵的汉室宗亲,无疑更是篡逆者的眼中钉。

比刘勋之死更值得注意的,是彼时(213)的刘晔,竟然不在劝进者之列。不知道彼时的刘晔,是否已经失宠,因此遭到曹操敲打。

这1章先介绍到这里。

赵旻给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