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龟山的多疑让他昏了头,非要审问九个被俘鬼子。渡边也极其认真,把小林龟三的话当圣旨,逐个询问,是不是已经投降八路,是不是不想再为皇军效力,是不是要进行反战宣传。
被释放前,他们的确接受一番教育,还是老孟亲自讲的话:你们发动的侵略战争完全错误,是反人类的行径,但你们也战争受害者,也有家人,家人也渴望你们平安回去,九个鬼子也搞不明白怎么回事。
老孟还说,你们和你们的小队长不一样,你们小队长下令残害无辜百姓,又死不悔改,所以我们才砍了他的头,而你们符合我们八路军优待政策,所以放你们回去。
九个鬼子都如实说了,没有任何保留,而且还说继续为皇军效力,为小队长报仇。但渡边听了鬼子的话,却更加怀疑,尤其听说还有两个鬼子可能会参加反战同盟,而独立大队又如此轻易放他们回来,不能不让渡边怀疑,这九个人中间也可能有人已经动摇。
渡边更加严厉,渡边还说了小林龟山的原话,如果不如实回答,就送宪兵队。
这九个鬼子,都已做好回不来的打算。但既然回来了,仍想着为天皇尽忠,为皇军效命,却没想到被自己人怀疑,两个鬼子不堪其辱,上吊自杀。
大战在即,却发生此类事件,小林龟山也觉得不吉利。同时仔细想想,八路军还真是有优待俘虏的纪律,不然李智不会连续降级,被“贬官”到夫子山。尹子林又装好人,劝说小林龟山,独立大队是在收买人心,但皇军纪律严格,士兵的心都是铁打的,不会受影响,除非真的厌战,不想打仗了。
但这样的皇军士兵属于极少数,凤毛麟角。尹子林又劝小林龟山,即便怀疑这九个士兵,也不必大众干戈,尤其在和独立大队即将决战的时刻,可以把他们分到不同中队,让军曹注意他们言行,如发现反战言论,再严惩不迟。
对啊,为什么那么着急?小林龟山后悔了,暗自怪自己太过心急。这么做肯定会让手下士兵感到寒心。
但他是司令官,虽然在日军体系中,他几乎是最小的司令长官,但也要维护自己尊严。他打了渡边耳光,采纳了尹子林意见,同时脸上保持冷静,和骑兵小队一起,借助夜色掩护,从北门悄悄出了县城,向香城据点出发。
鬼子各中队、保安团各营都已按照他的命令,到达指定位置。万事俱备,只欠安小队的情报了。
尹子林没有跟随小林龟山出城,他还有一个头衔,保安团顾问。小林龟山给他任务是,与马大炮一起,督察保安五营守城。尹子林换上保安团军装,装模作样挎着盒子炮,待在警备司令部内。他身边的渡边,略带着黄色的电灯下,脸上更显沮丧。
渡边不折不扣执行了小林龟山命令,但两个鬼子上吊身亡,小林龟山却把责任归咎到他一人头上,说他手段僵硬,并留下守城,等待处分。毫无疑问,小林龟山的意思是他逼死了两个皇军士兵。
死两个皇军士兵算不上大事,在安平县玉碎的皇军多了,还包括两个大佐,但渡边心里委屈啊。
尹子林小声劝渡边一番:“渡边君,不要难过,中佐是为了稳定军心,毕竟今天就要打仗了。”
渡边心里委屈,但也不敢说,慌忙点头:“嗯,我的明白。”
你不明白,简直是糊涂虫,现在是什么时候?是要与独立大队决战的时候,你们却在审讯自己人,还那么迫不及待,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但尹子林读不懂此时的小林龟山,难道掌握了为官之道,学会了关键时候让手下替他背黑锅?
以前小林龟山并不这样,经过高等军事学校教育与洗脑,他熟谙战争,不仅具备日军共同的特点,狂热却又呆板,同时又变得多疑狡诈,好比战国时的曹操。难道——尹子林忽然有点明白了,这家伙又和李智见招拆招。
估计小林龟山猜出李智心思,已在信中示弱,并释放俘虏,再次示弱的同时,也从道义上再次占据上风。老子砍你俘虏的头是因为那两个俘虏残害平民,老子释放俘虏是告诉所有安平皇军,老子的队伍不止是战无不胜的威武之师,也是仁义之师,只要你们不做恶事,并放下武器,老早就善待之。
自东北事变以来,仗已经打了十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战争打了已近四年,尤其夫子山,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尹子林都能感到小林龟山身上的疲敝,其手下士兵也好不到哪里去,整天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大队释放俘虏,肯定会影响安平县鬼子的士气:都是两条腿走路的人类,何必你死我活,打打杀杀?
既然猜出李智心思,又是在紧要的时候,小林龟山也就不得不采取手段,审问回来的战俘,是担心有些鬼子失去战斗到底的决心,从而告诉皇军士兵必须全力用命,宁可战死也不许投降。逼死两头鬼子,小林龟山迅速把责任推到渡边头上,并下令其余鬼子立即归队,给两头自杀的鬼子以玉碎战场待遇,从而避免手下鬼子过于寒心。
现在尹子林却浑身冒着寒意。经过与李智的历练,小林龟山变得如此狡诈,很快就能猜透李智心思,情报又送不出去,眼下这场仗还真不好打了。
但尹子林只能守在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