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绍深知李元霸行事冲动的性格,生怕他一时兴起真的犯浑,独自一人跑到东都城下,那可就麻烦大了。
于是,他赶忙开口说道:
「元霸,莫要胡闹。
你难道忘了临走之际,你父王是如何郑重其事地对你叮嘱的了吗?
你若想让你二哥平安归来,就必须老老实实的听话,切不可肆意妄为。」
果不其然,无论李元霸心中对比武有着多麽强烈的渴望。
可一旦涉及到李世民的事情,他那原本躁动不安的心便安静了下来。
在他心中,二哥李世民的安危与意愿远远高于一切。
柴绍默默看了一眼李元霸,心中暗自叹息。
他心里清楚,这招估计也用不了多久了。
如今武信既然即将归来,按照常理推断,那李世民肯定也会随之返回来。
李世民因为李渊起义之事,心中对李家可谓是充满了怨恨,那种恨意已然深入骨髓,几乎是根本不可能解开的。
无论他以前和李世民的关系如何亲近,如今的他们已然成为了仇敌。
而这,也正是柴绍为何如主张撤兵的深层次原因。
凭藉李世民在李元霸心中那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若是李元霸见到了李世民,他还会一如既往地帮助李家吗?
一旦失去了李元霸这员无敌猛将的助力,李家又拿什麽去与武信相抗衡?
柴绍思忖后,对众人说道:
「诸位,事到如今,东都显然是拿不下来了。
所以,我的提议是,咱们先撤到河内郡。
这样的话,咱们也能保存实力,以待日后寻找更为合适的时机再图大业。」
罗子都本就是前来助阵的,他与李唐之间并没有太过深厚的利害关系。
如今李唐的人要是决定离开,他自然也不可能单独留下,毕竟他也需要为自己的势力考虑。
然而,李神通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他的内心此刻正处于极度的纠结之中,因为他的家人还被扣留在大兴。
对他而言,唯一能够换回家人平安的希望,便是成功拿下东都。
一旦撤兵,就意味着他之前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往后哪还有机会去救出自己的亲人呢?
刘文静微微侧目,看了一眼满脸纠结的李神通,缓缓说道:
「李将军,唐王特意让在下告知您一句话。
他说,若杨氏胆敢对您的家人痛下杀手。
待日后我等成功灭了杨广,唐王定会帮您将杨氏所有人斩尽杀绝。」
李神通听后,神情落寞地摸了摸额头,心中五味杂陈。
事已至此,话都已经说到这份上了,他又能有什麽别的办法呢?
除了无奈接受,似乎已别无选择。
当即,撤军的命令就在这几人简短的商议之后被确定了下来。
至于李元霸,没人去考虑此人的意见,他只需要冲锋陷阵就好。
东都城墙上,隋军们远远地望着李唐大军开始拔营后撤,个个激动万分,欢呼声此起彼伏。
他们心中暗自赞叹,不愧是常胜战神武信。
仅仅是听闻他即将归来的消息,人还未到,便已然将敌方吓得屁滚尿流。
杨侑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前来城墙之上确认。
他快步走到城墙边,双手扒在墙垛上,不禁放声大笑道:
「这帮逆贼,来时气势汹汹,走的时候却如丧家之犬。
姑丈真乃神人也,仅仅凭藉一人之力,便可威震一国。
只要姑丈尚在,大隋就定然不会灭亡!」
往昔,大隋有威名赫赫的靠山王杨林。
而如今,大隋又有了武信这根擎天之柱。
在杨侑眼中,什麽李唐,什麽那些妄图颠覆大隋的天下反贼。
与武信相比,皆是些微不足道丶上不得台面的跳梁小丑罢了。
大戏开场之后,武信一旦登场,又岂有这些人上台之机?
杨侑早知道李唐对武信如此惧怕,当初他就不必那般大费周章,让天策府的人出走了。
如今目睹李唐军队这般狼狈撤兵的景象,似乎之前的种种担忧都是自己小题大做了。
只是,他心中也有些许疑惑与牵挂。
不知道天策府的人此刻究竟到了何处,又是否会与正在回归的朝廷兵马相遇?
而此时,天策府的人护送着杨如意,一路长途跋涉,已然顺利抵达南阳。
在宽阔的官道上,车夫缓缓停下那辆略显疲惫的马车。
这一路的颠簸确实让众人都有些劳累,眼下正好在这里歇息片刻。
车夫恭敬地隔着帷幔说道:「公主,我们已经到了南阳了。」
车内随即传来杨如意轻柔的声音:
「知道了,你且派人去打听下南边的消息。」
接到命令后,天策府的众人迅速分散开来。
说来也巧,此刻江淮的消息也恰好传了回来,虽然比传递消息的人慢了一些,但也算是及时。
不一会儿,前去探听消息的天策府的人便匆匆返回来了。
「回公主,侯爷在江淮杀败逆贼,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