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朝会,朱元璋亲自下旨,大明正式进行科举改革,诏书统发至大明各地府郡。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令命各地府郡根据新的改革形式,进行出题,出题数量根随当地人数而定。
各府郡所出题目皆由太子府上的各大官吏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汇入科举题库,以供恩科进行抽选。
当然,这个方法自然是孔捷向太子提出,并且在朱标同意后立刻实行了起来。
南北两地的学子知道科举改革后,引起的反响也是各有不同。
取仕一途,本就是南强北弱,科举一经改革后,对于南北两地的士子名额采取类似分成的方式。
暂定在南北学子入仕的官职分配上,采用南六北四的方案。
这样的设定其实十分合理,一则是因为划入北方恩科的地域明显的要少于南方;
二则是因为实行分卷形势后,对于南北两地各卷的出题的题型肯定也有所不同,相对于北方及边境各地,南方至少不用考虑一些外部因素。。
北方百姓对于朱元璋如此的贤明之举无疑是大肆夸赞,而南方百姓则是幽怨连天。
但,改革的成败与否,自然要看本次科举的结果而定。
自上一次惊心动魄的朝会后,已经有差不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这一个月以来,孔捷也是几乎每天都在太子府办公。
偶尔也会去文渊阁给一些不明所以的大臣讲一讲科举改革的着重点。
一时间,孔捷的名字在这皇宫之内慢慢传开,以至于在整个大明都出了名。
反响最为激烈的,自然是北地,当北方学子知晓此次科举改革方案的提出者是孔捷时,一度把孔捷尊称为“孔师”。
甚至不少学子都以孔捷为榜样,努力拼搏着,心中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如孔师一般为天下学子谋求福祉。
但在孔捷自己来看,他并不在意这些虚名,他只在乎“公平”二字。
今日,因科举改革一事,各地都在宣扬朱元璋这个皇帝的贤明之处,也是在一时间给老朱乐开了花,特意来通知太子等人一起用午膳。
孔捷一听到用午膳,心里立马一万个不愿意,但却也无可奈何。
孔捷想起上一次与朱元璋父子用膳,小命差点不保,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竟是吓得有些打冷颤。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自己也算是升了官。
倒不是孔捷变得喜爱权力了,而是自上一次的事件后,企图谋害自己和王侍郎的人仍在逍遥法外,他们本身的权力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皇帝,谁敢冒着被仇视的风险去弹劾一个正二品官员和国公呢?
坤宁宫
久违的花香,久违的座次,以及久违的八宝鸭。
不一样的是,今日午膳,朱元璋迟到了,并且特意嘱咐宫女太监,让太子与孔捷二人不必等候自己。
但,吩咐是如此吩咐的,就是太子,也要遵守该遵守的礼节。
等待之际,朱标也是率先挑起话题,与孔捷闲谈了起来。
“和上次一起用膳时比起,你稳重多了。”
孔捷也是平淡的笑了笑,脑海里回忆起上一次用膳时自己的诸多不礼貌行为,摇了摇头:
“殿下可知,肩上的担子越重,人也就越稳重。”
朱标听后,也是颇为认同的轻点了两下头,对于孔捷的成长,朱标也是一直都看在眼里,于是略带笑意的反问起来:
“那你说说,孤肩上的担子,有没有你现在的重?”
殿下,这样的玩笑可不好开啊。。。
孔捷在心中吐槽了两句,思考片刻后,恭敬道:“殿下肩上扛着的就不是担子了,而是整个大明的未来。”
在太子府办事的这一个月来,孔捷每日都没少与太子打交道。
有些时候,太子会在翻看奏本的过程中,顺便出题考一考孔捷。
而朱标所问的问题,多半都是国事,政事一类。
比如某地有灾情如何处理;有的大臣反对科举改革该如何处理;甚至也会谈及秦王被当地官吏联名上奏苛责他的暴行。。
这些问题,若是别人问自己,孔捷一定不会直言所想,因为一旦说错,这些都是杀头的罪过。
但在朱标这里,孔捷很放心,因为他深知,朱标是在磨砺自己。
孔捷很感激,却也很担心。
最令孔捷担心的是朱标的身体,这位劳苦功高的太子表面上已经拥有一切,但有些事情他并不能如愿的做。
整日操劳国事,处理奏本,制衡官场各党派之间的争斗,这些事一件一件的都需要朱标自己亲自处理。
以至于他现在的身体,似乎已经强撑的边缘。
也许,历史上的朱标,真正的死因并不是所谓的风寒。。。
但这些事情,又有谁能够替他完成呢?
同样的,朱标也很是欣慰,花儿易折,少年也容易走上弯路,但眼前这个少年的成长,总是会给他带来惊喜。
二人闲谈之际,突然听到坤宁宫外传来了一声严厉的咳嗽声。
几秒后,身着素衣的朱元璋牵着朱允炆的手,缓缓的走入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