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明:我真没想当首辅啊
  4. 第十一章 改革方案
设置

第十一章 改革方案(1 / 2)


“啊啾!啊啾!啊啾!”

正在吏部专心办公的孔捷突然感受到了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接连着打了三个喷嚏。

正所谓一想二骂三嘀咕,孔捷也是被这突如其来的三个喷嚏打断了思路,于是停下了手中的毛笔,伸了一个懒腰。

一抬头,孔捷立马吓了一跳。

不知何时起,王侍郎竟然俯身半蹲在自己的案台前,眯着双眼看着自己写的改革方案。

见王侍郎看的有些入神,孔捷本想调转一下宣纸,让他看的清些,刚欲动手,便被王侍郎阻止道:“不必,看完了!”

孔捷有些尴尬的笑了下,道了一声好,心里嘀咕着:“看完倒是给点意见啊。。”

王侍郎蹲坐良久,也不知看了几遍,一会抬头,一会低头,眼珠也跟着来回扫视着。

最后索性直接一屁股坐了下来,与孔捷面对面坐着。

不得不说,明朝的文官身上,都是有些独特的气质在的。

就如王侍郎来说,在他思考时,孔捷在近距离可以感觉到一股无形的气场,这种气场和孔捷前世在手术台上主刀的主任极为相像。

在这样的气场感染下,总会让人不得不认真起来。

孔捷也跟着审视起方案有无错漏之处。

明代科举所用的八股文,形式固定,思想固定,只能以四书上的内容对考题进行扩写。

用这种考试形式所选举出来的人才,很大一部分可能会是个书呆子。

八股文的设立之初,是因为同样的题目,考生的想法天马行空,而评判的考官意见也大不相同,评卷就显得极为困难。

直到康熙年间,皇帝才意识到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得以废除。

问题也就显现了出来,改革需要一个既能起到选拔才子的作用,评卷又不会产生过多麻烦的方法。

孔捷的改革方案其实很简单,把祖国的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一部分考试内容搬运过来。

在院试,乡试,会试的过程中,用申论的考试形式,把所谓的书呆子裁撤掉。

而在最后的殿试,则是继续沿用八股文,论圣人言。

其中,分为南北二卷,而最后高中的士子中,采用仁宗时期的方法,北方十之取四,南方十之取六等。

至于南北士子具体取多少,还是要听圣上裁断。

吏部侍郎王轩之所以在这观看良久,是因为对于申论这种空前绝后的考试形式颇为感兴趣。

将长篇大论修改为有明确主体方向的小题,每个小题也各有侧重点,真正的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细细斟酌后,这位正三品大官的脸上才露出些许放松之意,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毅的看向孔捷,一改常态,竟是起身朝着孔捷鞠了一躬。

孔捷也是被这位吏部左侍郎突如其来的举动震惊到了,赶忙伸手想要扶起他。

却见这位礼部左侍郎轻轻甩了一下衣袖,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孔捷不解,却也在心里朝着这位吏部侍郎鞠了一躬,而后继续写着自己未完成的内容。

堆积如山的书后,无人发现左侍郎王轩的眼中充满了泪水。

朦胧之间,他仿佛透过眼前的书籍,看见了一扇破旧的窗,窗后是两个一同背书的少年。

时间如白驹过隙,只是一瞬,二人一起经历了十个春秋冬夏。

久伴同窗,胜于亲兄。

洪武四年,王轩与另一个青年一同参加了科举,也就是这一年,王轩摘得探花,入吏部。

而在王轩眼中,无论是诗词歌赋,亦或是天文地理,天下大事都胜过他数百倍的同窗,却倒在了会试的门槛。

遗憾总是贯穿人生始终。

洪武五年科举,因新选的官员不能达到处理政事的要求,朱元璋大怒,责问百官:“难道科举给咱选出来的都是一群什么都不会做的书呆子吗?”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如不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力保,刚入官场的王轩就险被革职。

其实,并不是王轩能力不够,不然他也不会爬到吏部左侍郎的位置,只是洪武初期,朱元璋的要求要高一些。

但王轩相信,如果是他,一定能够在当时的官场大展身手。

感叹间,一双手轻轻的搭在了王轩的肩膀上,让他倍感熟悉,但声音却将他拉回了现实。

“王侍郎,方案我已经写好,请问交给你可好?”

王轩没有回头,点了点头,轻声道:“放在那吧,等下午我送去礼部,若没有问题会呈递于陛下。”

孔捷听后,才想起科举改革一事是由礼部与吏部一同经办。

但闲来无事,孔捷决定去文渊阁看一看,毕竟自己这个文渊阁大学士,以后一定是要在文渊阁上班的。

于是开口问道:“敢问王侍郎,文渊阁在何处?我想去看一看。”

“出门右手直走,岔路口往东。”

孔捷见王轩还是没有看向自己便做了回答,也是有些无奈,但也双手作揖,鞠躬后走了出去。

心里暗暗吐槽道:“这老头还蛮有意思的,鞠个躬还给自己整不好意思了。”

“但人,好像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