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明:我真没想当首辅啊
  4. 第七章 讨个公平(下)
设置

第七章 讨个公平(下)(1 / 2)


科举改革,乃天下大事。

朝堂之上,例如王侍郎这样的人有很多,太过超前的思想,会让他们出于本能的从内心中得以抗拒。

可以说,大多数文人士子,思想是被禁锢的。

究其原因,与明朝科举制度有很大关联。

科举采用八股文形式,形式固定,且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

其核心思想为“代圣人立言”,即考生不可带有自己的理解。

后世在研究历史中,对八股文的评价都是“弊大于利”的。

就目前朝中大臣们的反应来看,一个看似合理且十分合理的南北分科,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为超前的思想。

若是孔捷在此刻提出改革八股文这样的想法,大抵是会被认定为疯子。

总要一步一步来。

此时,青花瓷的故事讲完后,朝中又开始议论纷纷。

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也有人秉持中立的态度。

有人说,孔捷是在偷换概念,也有人说孔捷所言过甚,认为科举并不存在不公之处。

有人认为,天下一张卷就是最大的公平公正。

但凡事要看事实,南多北少,就是事实!

孔捷不知道的是,在这朝堂之上,不只有君臣之分,大大小小的党派分宗错杂,其中自然也有南北党派之分。

洪武三十年南北榜一案前,每年通过科举入仕的北方士子仅有不到四分之一。

而南北榜一案中,更是无一人来自北方,这才引得朱元璋震怒。

相较于谈论到水深火热中的文官,一旁的武将倒是显得有些许冷清。

于是乎,孔捷决定,给他们也添一把火:

“我知道,在此的各位大臣都是心有余悸,有想法,但不敢说,我不妨猜一下各位的心里。”

“你们当中,曾经也有满腔热血,仗义执言的时候,是因为你们心里有底气,有依仗。”

“之所以现在有言不发,是因为底气没了,依仗没了。”

“让我猜猜,你们的底气,是先皇后!”

提到马皇后,在场的几乎所有人眼中都闪过一丝光亮。

一些人原本垂下的头,也渐渐抬起。

“陛下贤明,先皇后仁慈,这才使得你们有底气,有胆量。”

“而现在,你们碍于陛下天威,就想做懦夫了吗?”

“科举改革,事关天下学子,看着你们现在唯唯诺诺的样子,对得起先皇后和陛下的信重吗?”

“摸一摸你们还能挺起来的脊梁骨,扪心自问一下,有没有一根是陛下给你们的?”

话音未落,文武官两方队伍中,站在最前列的两名大臣几乎是同时出列。

其中一人身形壮硕,目光坚毅,正是不久前应召归来的宋国公冯胜。

而另一人,则是当朝吏部尚书詹微。

吏部尚书见宋国公与自己一同出列,也是识相的退了回去。

宋国公冯胜,右柱国,明朝开国名将,就连皇帝都要给予几分薄面。

冯胜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是弯腰行礼,而后用雄厚的语气说道:

“陛下,老臣不懂什么改革,也不懂科举但听了这么久,也有话说。”

朱元璋见状,赶忙摆了摆手:“宋国公不必多礼,但说无妨。”

心里却一阵纳闷:咱可没安排你这老小子演这出戏啊,别给咱弄出什么幺蛾子。

“老臣在外征战多年,朝中大事老臣本不敢多说,但正如眼前这小子所说的,臣若不说,岂不是对不起陛下信重?”

接着,宋国公冯胜环视了一下四周,高声问道:“在此的各位文官大臣们,可有云南出仕来的啊?”

文官们相互一看,纷纷摇了摇头。

“正如陛下所看到的那样,咱。。老臣自镇守永宁以来,眼中也注意到云南各地百姓的生活,恕臣大胆,陛下!”

说着说着,这位当朝国公,竟是直接跪下叩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了起来:

“云南的百姓,能活着已是不易,更不用说参加科举了!”

孔捷也是被宋国公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一愣,抬头看了看朱元璋,又看了看太子,一脸震惊的抿起了嘴:神助攻!

孔捷心里知晓,此时的云南,应该已经完成大部分的本土迁移以及汉化。

生活条件可能并没有那么差,但也不至于如宋国公口中的那般。

但,有一点是对的,满朝文官竟无一人来自云南!足以说明很多事情。

朱元璋眼见冯胜放声大哭起来,强忍着心中的笑意,刚欲抬手阻止。

只见一众武将也是立马站了出来,讲述着各地百姓以及学子的生活状况。

让朱元璋差点没憋住笑的是,冯胜见自己的带头作用已出,趁其他武将上奏之时,竟是自己站了起来回到队伍中,一边听着,一边抹了抹自己的眼泪。

宋国公冯胜是何人?朱元璋平定中原之时,负伤无数,刀架脖子上都不会出一滴眼泪的人!

见时机差不多,朱元璋重重的吭了两声,开口问向一旁的吏部尚书:“詹爱卿,你有何事要奏啊?”

吏部尚书詹微也是瞬间心领神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