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旦不假所思的回道:“这个不必担心,只需找几个人可靠的人去蓟县给程喜送一封密信即可。”
杜德点头道:“不过信的内容还是得由大司马亲自拟定,然后由他亲自写下来,这样才能魏人更加确信程喜已经叛魏了。”
秦旦沉吟片刻感慨道:“大司马的离间计用得很好啊,若是能成,必定能为我江东省上不少力气,
毕竟自古坚固的堡垒多是从内部攻破的,当初的周王朝、项羽、董卓皆是亡在了此计之下,真是屡试不爽啊!”
春秋时期,周王朝开始分裂为东西二周,两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
西周一位叫昌的大夫因为某些原因,突然投降到东周去了,而且还将西周的国家大事和军事秘密告诉了东周君主,
东周君主非常高兴,对他非常宠信,供以锦衣玉食,西周君主知道了这件事,觉得昌将自己国内的机密大事泄露给敌国,置本国于不利,万分愤怒,想把昌给除掉,以发泄心中怨气,并警诫后来者,却又不知该怎样下手。
这时,西周另一位大夫冯旦洞悉了君主的意思,知道他想诛杀叛逆昌,却苦无对策,于是向西周君主进谏说:“我有个办法能杀昌,但是我需要三十两黄金才可以行动。”西周君主听了自然非常高兴,便叫人立即取三十两黄金给冯旦。
冯旦派人拿了这些金子和一封信,秘密前往东周找昌,信上写道:“昌敬启:事情若有成功的希望,就尽力去完成好了,如果真的没有任何希望,就赶快逃回来吧!事情若拖的太久,容易漏出破绽,如此一来是自寻死路,切记!”
冯旦在派这个持三十两黄金送信的人之前,就已派另一个人,跑去告诉东周守城门的官员说:“某天晚上,可能有奸细会混入城内,需要多加注意。”
东周守城门官员,果然很严密地搜查每一个进城的人,一下子就抓住了冯旦派去送信的人,连同信和三十两黄金,报告给东周国君。
东周国君以为昌是西周派来的间谍,昌有口难辩,就这样被杀了。
冯旦在这里巧施离间,借敌国君主之力,引起其疑心,借其手诛杀逆臣,虽然现在看来手法有些粗操,但胜在推准了时机,撞到了大运,推准了时机方是说昌大夫刚刚投降西周,西周君主对其还不是很信任;
撞到了大运是说西周君主正好是个粗心大意,刚愎自用的主,如果不是这样,冯旦的施离间借刀杀人的计策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冯旦的这招“借刀杀人”大概是最早的离间计,此计的重点就是假他人之力,巧妙利用敌手的内部矛盾,以敌杀敌,借异已的力量去击败敌人。
冯旦的借智之术可谓粗糙,一封书信即成,然而其最终却终能克敌,让人不得不服用间的厉害。
当初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项羽派使者去见刘邦,刘邦准备了“太牢”这样级别的饭菜招待他。
但是,看到使者后,却大惊说:“我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
于是把好酒好肉撤走,换上“恶草”这样的食物。
使者很不高兴,回去给项王一说,项羽便严重怀疑范增与刘邦暗中勾结。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会觉得,不对啊,项羽就是用脚趾头想想,也会明白,这是刘邦搞的反间计,范增绝对不会和刘邦暗中勾结。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真是暗中勾结,那绝对不能让项羽知道。
只有项羽不知道,勾结才能成功,而现在这样做,就是明目张胆对项羽说,咱们正在和亚父勾结呢。
难道陈平就不担心,这一招会被项羽看出来,结果适得其反,项羽不但从此不再怀疑范增,而且君臣同心吗?
其实,项羽早就不待见范增了,早就想撵走范增了,只不过陈平递了一个理由给他而已。
项羽这个人,身上最缺乏的就是孝道。
为什么这么说?其一,他是被他叔父项梁养大的,他的本领也是项梁交给他的,可是项梁被章邯杀死后,他竟然还封章邯为雍王(完全没有多大的必要)。
其二,陈胜吴广起义,都要打着他爷爷项燕的旗号。
而他当了西楚霸王以后,从没听说过他要追封项燕这样的事情。
其三,范增是他的“亚父”,可这个“亚父”不是他心甘情愿认的,而是项梁让他认的,他其实并不认可这个。
项羽这个人不孝道,可是呢,范增却还多次在他面前表现出“爹”,而且表现出是“真爹”的样子。
鸿门宴上面,项羽不听范增的,就是不杀刘邦。
可能如果没有范增反复提醒项羽杀刘邦,项羽就把刘邦给杀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从来没有把生命当回事,从来没把别人看上眼,他坑杀20万秦朝降卒就是个证明。
所以,项羽要杀刘邦,也就是一念之间。
但是因为范增反复不断说,项羽对范增就有点反感,因此最终干脆不听范增的,就是不杀。
再比如,鸿门宴结束后,范增不但把张良送的玉斗给砍了,还大骂项羽:“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