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4. 第三百二十六章 对胃口,白马篇剑舞
设置

第三百二十六章 对胃口,白马篇剑舞(1 / 2)


孙权捋着胡须笑着道:“剑舞虽有金戈铁马的气魄在,但也多是纸上谈兵罢了,像朕这样见多了沙场征战的人是不怎么喜欢看的,如此比较下来便还是淑儿的舞蹈更对朕的胃口一些啊。”

剑是古代一种用来杀人的凶狠兵器,那剑在军事以外的领域里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其实孔子曾经回答过,《孔子家语》中有云:“子路戎服见孔子,杖剑而舞”,这便是最早关于剑舞的记载。

《汉书·东方朔传》中也有提到东方朔“十五学击剑”,这说明当时很多民间的人从小就把剑术当成必修课。

而之所以从小学剑,无非就是当时剑术的作用很多,因为当中国历史进入了汉朝以后剑逐渐被刀代替退出了军事领域,

剑术也开始了向民间发展,深入到了哲学、文化、娱乐的圈子,与道士、侠客、文人的联系则越来越多,

而剑术技能在实际演变中也渐渐融入格斗、艺术、剑舞、修身等综合层面上,并以各种形式展现在的舞台上。

剑舞又称剑器舞,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

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这一时期的剑舞便多是由男性来起舞的,其种类较多,一般为四人舞。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

剑舞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汉唐时代最为流行。

由于剑术动作英武、韵律优美,自古就有搏击、健身和抒情表演的功能;不仅有长剑之舞,还有短剑之戏(百戏中的跳剑弄丸)。

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装见孔丘时,曾拔剑起舞;

《史记·项羽本纪》中也记载了在鸿门宴上,项伯与项庄对舞长剑的故事。汉时有一人执长剑独舞,也有两人或是四人击剑对舞的场面,剑舞在汉代已很流行。

汉以后,剑作为兵器,渐渐被长兵器所代替,剑舞作为健身和抒情的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

剑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剑器是一种高贵、荣耀的器具。

人们逐渐认识到剑对于强壮身体的重要作用,后来也就演变发展成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武术中的剑术。练剑家们在习武练剑中,又把剑作为一种抒发感情、表达心意的工具,所以有“舞以达欢“、“舞以尽意“之说,又有“诗、书、画、剑、琴、棋“之谈,剑已成为人们有文化素养的标志之一。

剑舞起来应该是龙形虎步,游龙戏凤,龙形是指身法,虎步是批步法,游龙指的剑法,

戏凤则指手腕,通过帅、柔、矫、脆的造型和力量,使得“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令人赏心悦目,达到美的享受,当然有些时候也可即兴而舞,不求有什么美感,就像甘宁、吕蒙一般,

身法是剑法训练的基础,感受剑的协调性是以身法为主的这一基本规律。

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和感受各种不同剑法的特点及力流,逐步体会身法、剑法、步法三者的协调规律。

剑舞中的剑有单剑、双剑和刀型短剑之分。

单剑一般都带有剑穗,剑穗又有长短之分,长的达一米。

舞动起来,剑与穗刚柔相济,变化多端,使剑舞生色不少。

剑舞舞姿潇洒英武,形式绚丽多彩,从动作变化上看,大体可分为“站剑“和“行剑“两大类。

“站剑“动作迅速敏捷,静止时姿态沉稳利爽,富有雕塑感;“行剑“动作连绵不断,如长虹游龙,首尾相继,又如行云流水,均匀而有韧性。

剑舞的音乐基本上以“打铃“节奏的曲调贯串始终,并与剑声相谐。

民间的剑舞战斗性较强,熟练的剑术表演令人眼花缭乱。流浪艺人(寺党)的舞蹈中出有剑舞,一般由少年表演。舞中有较多的武术技巧成分。

潘淑用玉手剥了颗晶莹剔透的葡萄喂到孙权口中,想了想道:“妾身虽没读过什么书,但也听人说起过那魏国曹子建的白马篇剑舞却是不同反响,很值得一观,想必几位大都督的剑舞也是比不上的吧。”

白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本身就是一个极浪漫且极高贵的象征:或是高头大马高坐明堂,翩翩儒臣笔安天下;或是游侠系马垂杨下,健儿扬名边疆遥。

而以《白马篇》为题的诗人,大都属于这种洒落不羁,视死如归之人,有着浩大的抱负和浪漫的想象。写及梦想,几可穷尽世间繁华豪烈词。

第一个创此名号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植,出自齐瑟行(齐瑟行是乐府杂曲歌辞之名),同属齐瑟行的,还有曹植的《名都篇》和《美女篇》。

当初郁闷惆怅的曹植及其知己在一个夜晚饮宴,酒过三巡之时,拔出腰中长剑边舞剑边唱,于是便有了这名动天下的白马篇。

毕竟跟随过父亲上过战场的曹植并非人们印象中那个手无缚鸡之力,一门心思只谈风月的贵公子模样,他也渴望如父兄一般建功立业,渴望马革裹尸的,但忌惮他的兄长却怎么会给他这个机会,给他的便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