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的课,也在辽东多年,他清楚刘恢的性格。
看着司马朗离开的背影,一旁的顾雍说道,“现在这种不用前呼后拥的日子过起轻松得多,只有干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元叹,我估摸着,等下见到子尼《国渊》、兴霸《甘宁》、子敬《鲁肃》的时候,我们还认得出来不?”
“殿下,恐怕不可能吧?大家才一年多时间不见。”荀彧不敢相信,一年多不见,能有多大变化?
“真不是夸张,你们不知道长期在船上航行将面对什么?传过来的信说,子尼在船上大病了一场。”
说话时,几人已经来到港口,只见码头到处都是繁忙的工人,各种货从这里装上船只运到各地,也有各地的货物在这里下船,运到华夏北方。
“殿下,这幅画卷才是大家期盼的。”荀彧看到眼前这一幕,他好像对接下来华夏的发展多了更多的信心。
“是啊,只不过,我们要保障这些工人的收入和福利,不能让大家流汗的时候,还无法保证一家老小吃穿。”刘恢最担心的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靠劫富济贫只会让社会倒退,所有的人变成了穷人,大家不敢让自己成为富人。
多年来华夏的实践告诉他,想要降低贫富差距,首先就得税收调整,其次就是保证普通人的基本最低收入,最后就是保证基本生活物资价格不能上涨过快。
尤其是最后一条,听上去有点掩耳盗铃,因为吃穿的是人做出来的,价格不上涨,必然造成大家收入跟不上发展,怎么办呢?
为此,华夏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来调整,除了先进生产工具的普及,其次就是政府适当降低农民税收,也许有一天工商业发展不错了,税收多了,那样的话,农业税就会取消甚至补贴农民种地。
只不过,眼下还不行,华夏发展了十年还做不到这一步,何况还有中原各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的地方。
“殿下,司长他们的船到了。”顾雍拿着望远镜看着前面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