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大战下来,使元庭大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元庭甚至已经开始准备撤离大都北逃,天下间很多势力也估计着红巾军很快就会出兵直捣大都,毕竟之前毛贵部就干过这事,前锋还打到了大都附近。
不少趋炎附势的文人开始投奔以追求“从龙之功”,不过对他们的态度还是和原先一样,只要是心向蒙元或者出任过伪职的,如果经考察确实有才干的,会吸收一些在地方担任行政职务,但是绝不会信任和重用。
不过让各方人士都感觉奇怪的是,之后红巾军迟迟没有进一步军事行动,于是各种猜测传言四起,比如说经过连番大战,红巾军兵力过于分散,又要消化不少新占领的地盘,一时集结不了足够的兵力攻击大都了。
还有见到沈飞所部红巾军虽然歼灭了刘哈剌不花部,收复了郭宋都城汴梁,却没有让刘福通和郭天叙“还都”,而是一个叫去了安徽,一个软禁到了江苏。就猜测红巾军可能有了内部矛盾,就像之前赵均用和毛贵部火拼一样,而且更为严重,沈飞已经有了篡位的迹象,红巾军将陷入内乱,没有几个时间分不出胜负。
更有人猜测传言:虽然郭天叙和刘福通的嫡系人马几乎损失殆尽,残部也已经被收编,不过也难以人心浮动,尤其是现在红巾军最大的势力沈飞出自魔教,兼任魔教教主,名声并不好。不过却又担任南塘帮帮主,在魔教中也俨然独立一方,不听总坛调遣,如当初的天鹰教一般。可是沈飞就任魔教教主之后,天鹰教又并入明教,南塘帮却依然独立,只听沈飞调遣。
现在沈飞又作出这种借刀杀人,对汴梁见死不救,坐视郭宋嫡系兵力被刘哈喇不花歼灭,郭子兴阵亡,后来又软禁郭天叙,接收河南,近乎自立为王的事情,肯定会引起人心不满,加之前那些事情,引起的内部裂痕确实不是几年时间能摆平的。
这些流言情报司收集了起来,传到了沈飞手里。沈飞看过之后一笑置之,对这样的流言传播,沈飞是乐见的,这段时间各地兵力确实进一步分散紧张了,短期之内难以发动更进一步的战争,否则就会造成根基不稳,需要经营休整一段时间。
这些流言正好印证了之后这段时间沉寂的合理性,反而让人又推波助澜,传出去了一些“内部隐秘消息”更坐实了这些猜测,又让各地掌军的配合,散布出一些不满沈飞意图篡位,或者还没有推翻胡元就热衷争夺内部权柄的抱怨,把戏作得更像了。
元庭那边,经过了短暂的恐慌之后,见红巾军这边没有动静,加也听到了沈飞可能被内部的不满纷争闹得焦头烂额的流言,惊魂稍定。不过军队这么大的损失,也需要调集补充。灵机一动,正好利用恐慌情绪,向各地发布了勤王命令。
最有实力的两股军阀的覆灭反倒削弱的军阀的势力,又提拔起一些下级军阀和没有地方实力派,加极尽压榨各地,以私通红巾军的罪名宰了不少各地富户大肥羊,半年之间又聚扰了三十多万大军,元庭军力反而更胜之前地方军阀四起的时候。
得到这种消息,沈飞又是暗笑,元庭这种变化虽然吊诡,确实合理。历史南方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大战时,北方元庭内部更是人脑子打出了狗脑子,孛罗贴木尔、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貊高、关保打了六年,直到朱元璋平定南方,派遣徐达率军北伐时还在打。
而最后内战结束也不是要齐心协力对付明军北伐,而是分出了胜负。明军北伐时,终于有两股军阀势力,李思齐和张良弼退出内战,进驻潼关和武关抵挡徐达了,内战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其他军阀被王保保一一摆平,“元顺帝”妥懽贴木尔才赶紧改弦更张,招抚之前谴责为叛乱的王保保,承认了他的胜利,这才平息的内乱,不过已经太晚了。
现在妥懽贴木尔利用恐慌情绪发布勤王令,这也正好和明军北伐进行时终于结束内乱相似,还有一点不同,历史元末内战之所以那么混乱,无休无止,是因为宫廷势力卷入,妥懽贴木尔和太子分别拉拢不同的势力,军阀手下部将也经常改换门庭。
比如原本是察罕特穆尔旧部的关保和貊高在王保保被元庭扣叛乱的罪名时就站到他的对立面与他作战,最后被他击败擒杀,而现在妥懽贴木尔的太子还是一个小孩,还没有建立起势力,当然更无法拉拢军阀加剧内战,就大幅降低了元廷平息内乱的难度。
在这半年时间里,沈飞也调整了一些布署。第一,加快了在农村中普及“心意把”的进度,在得知了韩山童、杨三姑夫妻在山东培养了500个“心意把”教官,带去了辽东300个以后,就意识到自己起步训练100人太保守了。就在军中挑选了1000人传授了心意把,趁着没有大的战事把他们撒到了农村去教拳了。
这些“教官”是临时兼职的,将来会有专职的,就是退役的军士。士兵只要没有提拔成军官,就会退役,到时至少《龙象般若功》也练到了第二重。
其中大部分人就会解甲归田,分流入农村担任基层村官,就可以传授他们“心意把”担任农村的专职教官,也有少量是从农村练得好的人中选拔,这也是将来选拔村官的重要标准。不过真正的农民能练成高手的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