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徐申学也知道搞高智能机要很花钱,但是真搞起来才发现,这玩意比想象中的还要花钱。
研发费用费就不用说了,现在研发人员的薪资全都是死贵死贵的,随便打杂的普通码农都得超过十万年薪。
一些真正能干活的工程师,那基本都是十多万二十万年薪。
如果能够带着小组干活的技术骨干,组长级别的,基本年薪都得三十万起步甚至五十万。
而大佬更是清一色的五十万年薪以上。
这说的还是基础薪资,还没算上各种项目奖金呢,也没算上期权呢,而一些中高级技术人员的薪资成本里,期权才是大头。
就这,还得让人家中高级技术人员接受你的期权代替薪资方案,要不然的话都折算成现金薪资,宋海昌这样级别的高级软件工程师,放在其他大公司里综合收入不会低于百万。
很夸张的!
没办法,现在3G通信行业里的中高级人才溢价太严重了。
而高昂的人员薪资成本,也是研发成本里的重要支出……哪怕是智云科技这边有着科研系统协助,搞来的研发人才其实都只能说一般般,但是这么一个两百人的研发团队,不算期权,光是基础薪资以及奖金这些,一年都得几千万!
同时搞研发的过程里,支出也不仅仅只有人员薪资,还有各种试验费用,很多试验一搞起来那就是哗啦啦的往里头烧钱。
科研其实很花钱的。
比如搞芯片的,在设计阶段倒是不用什么试验费用之类的,给个人员薪资,弄点电脑,软件之类的就行了。
但是芯片设计出来后要拿到芯片代工厂里去流片啊,这流片一次顶不动上几百万上千万的,流片失败几次,光是流片成本都得好几千万……而这说的还是落后工艺的流片。
如果是先进工艺的流片费用那更夸张。
还别嫌贵,也别觉得人家故意坑你。
而是芯片流片真心就这么贵,哪怕后世国内芯片代工厂,给你流片已经落后到没眼看的180纳米规格的芯片,那也要几十万,而先进工艺的16纳米芯片直接飙涨到四五千万。
后世台积电流片一次5纳米工艺的芯片,折算成华夏币大概要三个亿。
三个亿,就给你流片试验一下……看看芯片设计的行不行!
而流片对于芯片研发而言,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试验’费用了。
芯片如此,其他研发项目其实也大差不差,不管你理论做的怎么样,你都得把东西弄出来看一看是不是符合要求不是。
比如你要搞个很普通的塑料零部件,要验证是不是可行,那也得专门搞个模具才能弄出来了。
庞大的研发人员的薪资成本,再加上各种乱七八糟的试验耗费,最后就会把研发的成本持续堆高,进而导致高昂的研发成本。
做智能手机也同样如此!
很多东西都是要一点一点的试,这种测试其实就是研发成本的主要来源……
搞研发,可不是随便画个设计图然后就能弄出来的,东西没做出来之前谁敢保证一定能用?不都得先试一试,然后发现不行了,又得换个方向重新设计,然后再测试……如此往复,最后得到问题的解决方式。
因此智能手机的研发成本其实非常高昂……至少在当代没有公版设计,没有大量成熟的零部件供应商的前提下,其研发成本是非常高的。
智云科技这边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这么快速的搞出来,那纯粹是因为科研系统的帮助。
两百多个科研名额加持下的研发人员,他们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甚至超过一千个同级别的工程师,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约研发的效率还要更高效一些。
因为很多事,不是人多就可以解决的。
比如在系统优化设计方面,目前国内各大大手机厂商里的搞安卓系统开发、优化的团队全部绑在一起,少说也得有个上千号人
估计都打不过只有数十人规模的智云科技的系统开发团队。
人家智云科技的软件工程师,看一眼问题就知道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然后脑子稍微一转就想到了解决方式,整个过程不会超过半分钟!
而同样的问题放在其他公司的研发团队里,估计十个八个工程师天天琢磨,但是几天时间过去了,可能还找不到问题出在哪,更别提怎么解决了。
没办法,科技研发这东西就是这么的不讲道理。
在科研系统的支持下,智云科技才能够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里完成了其他大型手机企业里的研发团队,至少一年的工作量,然后搞出来了第一台智云手机C1。
如此也为智云科技节省了大量的研发经费,要不然光靠徐申学投进去的几千万,估计全部砸进去也就听个响,毕竟智云科技可是真正意义上的从头开始研发,没有什么技术储备的……什么都要自己搞。
整体研发难度更大,工作量也更大,需要的人手自然更多,研发成本也更昂贵。
但是有了科研系统的协助后,这一切都变的简单了起来,这才得以弄出来了智云手机C1。
但是光把样机弄出来也不够啊!
想要把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