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明老六:刚穿越朱元璋杀疯了
  4. 第134章 朱标:若天下人都识字,何愁无人可用!
设置

第134章 朱标:若天下人都识字,何愁无人可用!(1 / 2)


“大哥今日来找我,可是为了报社一事?”

一番大快朵颐之后,朱桢这才开口。

朱标点头,放下了手中的筷子,一脸为难。

见他如此神色,朱桢立刻开口,“可是土地国有制的推行和这次胡惟庸案遇到了什么问题?”

朱标点头,“胡惟庸案大快人心,举国上下皆是一片赞同之声,就是这土地国有制,似乎遇到了些难题。”

“如今各地乱军四起不说,许多百姓对于更换田契的官吏十分抵触,从而导致了许多村子集体反对,这其中除了一些土地豪绅的煽动古武,还有许多百姓压根无法理解父皇这土地国有制的真正用意。”

“老六你说,这该如何是好?”

“那各地官服可有张贴布告说明土地国有制的真正含义?”朱桢问道。

朱标点头,“各地官府已经张贴了布告,但是收获甚微,恰逢你此前说起过报纸,我便来问问。”

朱桢点头,“如今的情况,倒是报社成立的最佳时机,若是能顺势推出报纸,以弘扬朝廷和父皇建设新大明,一心为民的新思想,让天下百姓都知晓天下大事,便算是将社会舆论都掌握在了手中,如此以来,那些富商豪绅的影响力,便会被大大削弱。”

“百姓认知提高了,对国家大事以及父皇的决策,自然也就能够理解,届时父皇的威望,定能更甚一筹!”

“不错,此举无疑是当今天下最快掌控民心的方法了!”朱标点头赞同。

“不过这报纸,究竟是何物?”

“这个简单,大哥可以将其看做为邸报,但其作用却并非是如传统邸报那般只面对官吏,它的受众面,是整个社会群众,让天下所有人都能够知晓天下大事,民生发展。”朱桢解释道。

“这邸报又称之为邸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比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园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还要早了一个世纪。”

“而我国的邸报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当时的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上下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又分为许多的县,各郡在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办事处便是邸,并且常年都派有代表驻扎。”

“这些人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皇帝和各郡县官员之间的联络工作,定期将皇帝的找书,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写在绢布纸上,交给信使,由信使快马加鞭,沿着秦朝建立的驿道,传送各给个郡之长。”

“所以,现在的邸报多是朝廷大事或者是皇帝谕旨,但这些信息离百姓终究是太过于遥远,过这也是信息闭塞,而那些底层的官吏,或多或少都会和地主豪绅勾结,难免会出现邸报难以传达出其真正含义的现象,因此也就出现了适才大哥口中所说的集体反抗抵触官吏的现象了。”

“而报纸,此前我也说过,乃是集合了国家大事,民生发展,以及国外经济为一体的刊物,在后世之中,分别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形式进行发行,而当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报纸便会被一种更加迅速便捷的方式所取代,这便是信息更替以及时代的发展。”

“什么网?”朱标一愣,只听得满头雾水,心中对朱桢所说的这个互联网满是好奇。

“所为互联网,就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途径,将所有的信息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到每一个人的眼中,在后世之中,几乎人人都会上网,而这个互联网,你可将其理解为一个容量巨大且极速度极快的容器,在这容器之中,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传播出去,从而在这容器之中,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共鸣。”

朱桢胡乱的解释着,接着继续开口,“或许我这么说你无法理解,互联网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容器,但是速度极快,因为它的诞生,报纸一类的纸质刊物已经被取代了。”

朱标听得云里雾里,但却还是抓住了重点词,连忙问道,“能够将天下所有人的所见所闻都迅速传播出去,这互联网还真是神奇,若是我大明能够普及,何愁国不富强?”

一听这话,朱桢险些一口热水喷了出来,“大哥,这互联网普及的第一要素就是电,更何况……”

“大哥,我且问你,在如今的大明百姓之中,有多少人能够读书识字?”

朱标微微一愣,旋即心底一沉,“少之又少。”

朱桢点头,“大明的读书人,寒门学子少之又少,而那些私塾学堂,又都是地主豪绅的后代才有财力去读,普通人家,又能有多少人读书习字?”

“对于那些人而言,连最基础的汉字都不认识,又如何能看得懂邸报?”

“那你说该如何?”朱标一脸为难的问道。

“普及教育,增设学堂,让每一个大明子民都能念的起书,为寒门学子打开一条生路,也为大明朝堂,不在为豪绅之子所独占。”朱桢一字一句道,异常的坚定。

“增设学堂?”

朱标瞬间眼前一亮,心中更是一阵轰鸣。

作为大明的太子,他自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若是大明子民人人都能够读书习字的话,何愁没有良才贤臣可用?!

贪官污吏,杀了便是,寒门学子多如牛毛,我泱泱大明,遍地良才,何愁无人可用?!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