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帝国风云
  4. 第二百二十章 致命缺陷
设置

第二百二十章 致命缺陷(1 / 2)


回收完轰炸机与攻击机,四艘舰队航母没有闲着,继续回收战斗机。
当时,升空时间超过三个小时的“海鹰”都得返回到航母上,不管接下来是执行防空任务,还是执行护航任务,都需要补充燃油与弹药。
也就是说,在回收完这些战斗机之后,才能出动攻击机群。
显然,这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因为当时四艘航母的飞行甲板上都摆满了刚刚回收的轰炸机与攻击机。虽然大部分战斗机还能飞行半个小时以上,部分战斗机还能飞行一个多小时,但是在回收战斗机之前,四艘航母得花上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把所有摆放在飞行甲板上的战机送进机库。原因很简单,只有位于前方的升降机用于回收战机,而一部升降机一次只能运载一架舰载机,而一个运送周期在一分钟左右,因此回收二十多架舰载机需要大约半个小时。
直到十二点三十分,战斗机才开始降落。
这个时候,攻击第31舰队的第一批战机已经返回,而且也都需要降落,其中部分战斗机已经动用了返航燃油,必须在十五分钟之内降落,不然就得像之前的战机那样,在燃油用尽之后迫降到海面上。
结果就是,田黛芳不得不安排一部分燃油较为充足的战斗机继续在空中待命。
可见,当时第一战斗舰队,实际上同时回收了四批舰载机,而且其中三批的规模在一百架左右,另外一批也有四十多架。
显然,这大大超过了四艘舰队航母的回收能力。
由此可见,在回收的时候损失舰载机。并非舰队官兵的错,而是第一战斗舰队的三波攻击行动安排得太紧凑了。而且在此期间遭到第31舰队攻击。导致回收舰载机的安排被彻底打乱。
事实上,正是这场战斗,催生了一项影响重大的发明。
当时,中国海军已经开始建造第二种舰队航母。即“唐太宗”级,而且第一批三艘已经建成。即将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第二批三艘也完成了船台建造,预计在一九四三年就能正式服役。
之前已经提到过。在设计“唐太宗”级的时候。冯承乾就提出采用斜角甲板,增强航母的起降作业能力,让航母能够在起飞战机的同时回收战机,从而大幅度提高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率。
可惜的是,冯承乾的这个设想并没变成现实。
主要就是,“唐太宗”级太小了。
严格说来。“唐太宗”级不是一种全新的舰队航母,而是针对“秦始皇”级存在的缺陷做出改进的舰队航母。也就是说。“唐太宗”级与“秦始皇”在本质上级没有太大差别,都属于传统的直通甲板型舰队航母。此外,“唐太宗”级在设计的时候,中国海军已经发现了“秦始皇”级存在的严重、甚至是致命缺陷,因此也只要求弥补这些缺陷。随后,在建造的时候,大战已经爆发,而六艘“秦始皇”级显然无法确保中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击败两个实力强大的对手,因此中国海军需要的是更多的舰队航母,而不是一种更强大的航母,也就不可能对“唐太宗”级的设计做出太大改动,不然就会耽搁建造工程,使其无法在一九四二年服役。事实上,冯承乾最终放弃了在“唐太宗”级上安装斜角甲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让这种航母在一九四二年服役。如果改动设计,那么“唐太宗”级能否在一九四三年底建成服役都是个问题。
显然,“唐太宗”级的航空作战也效率不会比“秦始皇”级高多少。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做了一些相应的改动,比如两部升降机都不在航母的中心轴线上,前端的升降机在舰岛前方,后部的升降机则在飞行甲板左侧,而且机库为半开放式。但是这些改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航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回收舰载机的时候,无法同时往机库里运送舰载机,仍然得在完成整个回收作业之后才能进行升降作业。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采用斜角飞行甲板。
也正是如此,中国海军的第三种舰队航母,即“明成祖”级采用的就是斜角甲板,而且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斜角甲板的航母。从此之后,中国海军的所有航母,采用的都是斜角甲板。
当然,这也直接导致“明成祖”级在一九四四年初才动工建造,第一批三艘到一九四五年底才建成,而正式服役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最先服役的“明成祖”号只赶上了最后的几场海战。
此外,“明成祖”级也脱离了舰队航母的范畴,成为第一艘攻击航母。
要知道,“明成祖”级的标准排水量就接近五万吨,是之前建造的任何一种舰队航母的两倍以上,而其满载排水量更是达到了六万二千吨。战后,“明成祖”级在中国海军中服役了四十多年,进行了三次全面的现代化改造。在完成最后一次现代化改造后,“明成祖”级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六万三千吨、满载排水量超过七万五千吨,潜力被挖掘一空,已经是标准的大型航母了。
有趣的是,“明成祖”级的工期延迟,催生了中国海军的第四种舰队航母。
这就是“唐太宗”的改进型、或者说是放大版,同样采用了斜角飞行甲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