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七日,冯承乾派出的侦察舰发现了大舰队,只是在两百多公里之外。 汉密尔顿不是笨蛋,知道公海舰队已经进入北大西洋,而且一路上遭遇了大批德舰,让他立即想到,公海舰队的首要目的肯定是打垮大舰队。因此,汉密尔顿知道,决战已经在所难免了。 只是,汉密尔顿并不希望在这个时候与公海舰队决战。 原因很简单,大舰队绝对打不过公海舰队,至少在与美国的大西洋舰队会合前,不是公海舰队的对手。 汉密尔顿的目的也很简单:首先与大西洋舰队会合。 问题是,冯承乾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这个时候,大舰队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在汉密尔顿手里,除了三艘战列巡洋舰,就只有三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速度较快,而在冯承乾手上,除了六艘战列巡洋舰,还有四艘“拜仁”级战列舰拥有不亚于对手的最高航速。 也就是说,比速度,大舰队不是公海舰队的对手。 退一步,即便汉密尔顿让高速主力舰聚在一起,也打不过公海舰队的高速编队。 事实上,公海舰队也不是没有弱点。 最大的弱点就是,到四月二十七日的时候,四艘“拜仁”级的油舱里只剩下了不到八百吨燃油,只够全速航行不到一千海里。也就是说,如果大舰队绕过大圈子,并且集中全部高速主力舰,跟公海舰队进行“长跑比赛”公海舰队肯定会败下阵来,冯承乾将被迫放弃追击大舰队。 可惜的是,汉密尔顿并不知道这一点。 显然,这是一个严重失误。 以当时的情况,汉密尔顿完全应该想到,公海舰队的那些主力舰已经没有剩下多少燃油了。原因很简单,在确认公海舰队没有走英吉利海峡之后,就可以根据公海舰队出港的时间大致推算出,公海舰队的巡航速度不会低于十八节,比经济航速高了六节,燃油消耗率远超过正常巡航。 这个失误,让汉密尔顿做出了一个极端错误的决定:冲击公海舰队。 按照他的判断,如果大舰队髅行冲击,公海舰队肯定会按照他的方式,把高速主力舰集中起来使用。 汉密尔顿的判断没有错,冯承乾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离开威廉港之后,冯承乾就把四艘“拜仁”级战列舰与三艘“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编在一起,组成了高速追击编队,三艘老式战列巡洋舰则与轻巡洋舰组成侦察编队,其余速度较慢的战列舰组成主力编队。 虽然没有带上另外三艘战列巡洋舰,冯承乾的优势也很明显。 二十七日夜间,汉密尔顿在收到了侦察巡洋舰发回来的电报,得知公海舰队就在北面大约一百公里外之后,他对大舰队的编制做了调整。三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与三艘战列巡洋舰组成快速突击编队,其余十一艘战列舰组成主力编队,侦察任务则全部交给了轻巡洋舰。 编排好舰队后,汉密尔顿就率领快速突击编队脱离了主力编队。 严格说来,汉密尔顿的编排方式没有错。 问题是,他做错了一件事,即主动去挑衅公海舰队。 以当时的情况,大舰队最大的问题,不是快速编队与主力编队不如对手,毕竟这两支编队的战斗力差距都极为有限,前者是六比七、后者是十一比十二,真要打起来,将由运气决定胜负。 真正的差距,在侦察编队上。 冯承乾特意留下了三艘战列巡洋舰,就是为了加强侦察编队。在这个时代,侦察主要依靠战舰,而不是飞机。但是不管在任何时代,准确掌握战场信息,并且及时获取信息,都是获取胜利的关键条件。 汉密尔顿只派轻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绝对不是由战列巡洋舰领队的侦察编队的对手。 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如果换成冯承乾,肯定会设法避开公海舰队,而不是让快速主力舰去挑战公海舰队。 可惜的是,汉密尔顿并不这么看。 按照他的安排,主力编队继续向西航行,快速突击编队则转向北上,为主力编队突破公海舰队的拦截创造机会。 冯承乾会考虑不到这一点吗? 在离开威廉港之前,冯承乾就想到,如果大舰队出港迎战,肯定会设法与已经恢复了战斗力的大西洋舰队会合,而且会主动前去会合,不然大西洋舰队将孤军深入北大西洋,成为公海舰队的猎物。当时,冯承乾就想到,大舰队在快速主力舰上没有优势,因此汉密尔顿很有可能选择突围。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用最快速主力舰引开公海舰队…让那些航速较慢的战列舰杀出重围。 正是如此,在舰队编排上,冯承乾做了特别安排。 这还不够,要干掉大舰队,还得在战术上做文章。 在汉密尔顿采取行动前的几个小时,也就是二十七日下午,冯承乾就让由十二艘战列舰组成的主力编队向西南方向航行。 可以说,这个安排,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很明显,冯承乾准确判断出了汉密尔顿可能采取的行动,并且做出了正确部署。让冯承乾能够如此早的做出部署,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即他派出去的侦察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