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十国江山风月
  4. 第496章 大明的第一次制科
设置

第496章 大明的第一次制科(1 / 2)


“薛怀让、郭绍之案件,已经尘埃落定了。涉案者,多达六百二十一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杨骁的语气发寒,面色不变,继续道:“然,似薛怀让、郭绍这样的贪官,在我大明何其之多也?”

“多如过江之鲫!”

“朕有心澄清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还我大明百姓一片朗朗乾坤。”

“只是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顿了一下,杨骁从御案上,拿出了一道奏章,似笑非笑的说道:“卿等且看,朕手里的这份名册,有五百二十八人,全是朝中和地方上的贪官污吏。”

“其中,有巨贪,也有小贪,也有渎职之人。”

“卿等最好由衷的希望,这份名册上,没有你们自己的名字。”

“朕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名册上的这些贪官污吏,朕会交给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司会审之后,酌情论罪。”

“该杀的杀,该黜的黜,该流放的流放。总而言之,朕就一句话——”

“法不容情!”

“朕希望在我大明,狱讼无冤,刑戮不滥。也要求朕自己不因怒刑人,因喜赏人。”

群臣闻听此言,都纷纷跪了下来,再次山呼“吾皇万岁”。

只是,不少大臣的心里着实是没有底气的。

谁能保证自己的屁股底下是干净的?

即便是老太师冯道,也不能淡然处之。

这五百多個官吏,着实是不少的。

难道杨骁要一一罢黜,一一处死吗?

能被镇抚司和御史台罗列出来的贪官污吏,那自然是臭名昭著,有了确凿证据的。

可以说,他们的下场,完完全全可以预料到。

这个时候,作为尚书令的王溥手持牙笏出列,一脸严肃的神色,朝着杨骁行礼道:“陛下,若是这般,朝中和地方,恐将有不少官位空缺。”

“以微臣之见,陛下不妨从两京的前朝臣僚中,挑选出德才兼备之人充任,或是开科取士,遴选天下贤才!”

杨骁微微颔首道:“王卿所言,甚合朕意。”

“自隋唐以来,科举取士,已经成了定例。这样吧,朝廷就开一次制科,定于今年六月开考,八月进行会试。”

“此番制科,由吏部、礼部负责,王溥为主考,冯道为副主考。”

“举凡读书人,不论是我大明治下的,还是他国的,有功名与否,皆可报考,不必经过‘阁试’和公卿举荐。”

“此乃我大明第一次科举,朕不希望有任何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之事。”

“否则,一律严惩不贷!”

“臣等遵旨!”

王溥、冯道以及一众吏部、礼部的大臣都跪了下来,异口同声的回道。

所谓的“制科”,又称大科、特科,是朝廷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制科非常选,必须要等皇帝下诏才举行。

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

应试人的资格,一开始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

后来,随着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

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

所以杨骁才会免除了“阁试”以及公卿推荐的限制,以便于从中招揽更多的可用之才。

“陛下。”

吏部尚书苏禹珪皱了皱眉头,旋即上前朝着杨骁躬身行礼,进言道:“朝廷要开制科,理应遵循以往的规矩。”

“如辽国、蜀国、唐国等诸国的读书人,未经引荐,身份不明的情况下,难道也让他们通过制科的方式,在我大明出仕吗?”

杨骁摇摇头道:“有何不可?朝廷要做的,不外乎唯才是举。”

“何来的身份之别?”

苏禹珪讪讪一笑,道:“陛下,微臣担心的,乃是辽、蜀、唐等国,会趁我大明此番科举之际,派出饱读之士充当细作,混入其中。”

“以他们的学识,料想通过科考,在朝中和地方谋个一官半职的,也不在话下。”

“这样的间者待在地方也就罢了,若是居庙堂之高,微臣唯恐会对我大明不利。”

“请陛下明鉴!”

随着苏禹珪的话音一落,老太师冯道也是手持牙笏,站了出来,须发皆白的他,颤巍巍的向杨骁行礼道:“皇上,苏大人所言极是。”

“如此几乎毫无限制的制科,难免鱼龙混杂。”

“以老臣之见,还是应该按照以往的惯例,让朝中的大臣和地方官僚为国荐才,通过阁试之后,才有参加制科的资格。”

“如此一来,即便被推举的人之后出了任何事,推举他的臣僚,也脱不了干系。”

“臣附议!”

“太师老成谋国之言,请陛下明鉴!”

朝中的不少大臣都跪了下来,七嘴八舌的附和苏禹珪、冯道的主张。

这古往今来的,每个朝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所不同。

上古时期是世卿世禄制,出身低微的人,基本上不能当官。

到了汉朝,盛行的察举制,朝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