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只能辩解:“陛下,这是您册封的太孙下的旨意,臣冤枉,臣只是领旨行事!!”
众将无不点头,没错,他们没有罪,是遵照建文帝的旨意来讨伐造反的燕王!
“好。”
朱元璋说道:“就算你是遵旨领军,没有有过错,但建文削藩时,你有没有上书反对?”
“你是曹国公,非是一般勋贵。”
朱元璋又说道。
意思是,身为国公,国之重臣,应在皇帝胡乱削藩时上谏劝阻。
李景隆无言以对。
朱元璋又说道:“朕听闻太孙连削几位藩王为庶民,其中,朕的五子周王与你交好,你去抓他时,他还命厨房做饭招待你。后来,朕的十二子湘王被逼自焚,这些事,难道你都没上谏过?”
说话的语气平淡,却有着一股凌厉的杀机。
“陛下!!”
李景隆不再怀疑眼前人是否为太祖,他颤抖着长跪在地,连连叩首:“臣李景隆,有愧陛下,有愧社稷,愧对周王昔日情分,臣自知死罪难逃,不敢求饶,请陛下降罪赐死!”
燕王是造反,固然是死罪,但应天府的太孙朱允炆,削藩之策,针对的都是太祖的儿子!
太祖岂能不怒?
怒子孙不孝,哀子孙不和,以致有了今日。
楚祯看向了还站着的两人,主帅已跪拜,他们却仍旧坚持站着,显然是心中有顾虑。
“朕到了应天府再审问你等,如今不是时候,都起来吧。”
朱元璋命桥上众人都起身,目光却看着那站着的两人。
对方主动拱手:“我乃都指挥庄得。”
“都指挥楚智。”
二人都报上了名字,庄得再问:“敢问太祖,燕王如何处置?又将置当今圣上于何地?”
这句话表明,他们是忠于建文帝。
众人都看得出,太祖要问责朱允炆,而偏袒朱棣,甚至或许是有意让他当皇帝。
但这天下,又是太祖高皇帝生前亲手交给太孙,如今却又反悔。
岂不成儿戏?
站起来的众人中,有几人也稍显尴尬。
朱元璋对他们说道:“你们都是忠臣,朕很欣慰。”
众人脸色好了不少。
朱元璋继续说:“朕与楚史官一样,不想看到追随过朕的大明将士在内战中流血,这场干戈止于此时此地,勿要再动刀兵!”
“朕知道你们有疑问,为何不去找太孙。”
朱元璋脸色沉下来:“朕归天不到一年,太孙就连削他的五位叔叔,他被权欲迷住了眼,听不进别人的话。”
众人听出了太祖的言外之意。
但朱元璋却以凌厉语气,直接告诉他们:“朕要你们联合率军南下,围住应天府,勿要攻城,朕再亲临!”
李景隆心中一震,这岂不是……太祖亲自造反?!
别说他,众将一时也不敢立刻答应下来,犹豫迟疑,思考此事是否可行。
“你们可以不领兵。”
朱元璋对庄得楚智二人,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但朕却要回朕的兵马!”
说罢,昭告四方道:“朕,朱元璋,本为淮右布衣,元失其政,天下大乱。朕集众渡江,抚定江左,改集庆为应天府,建元洪武,立国大明,至如今,已有三十年矣。
两军将领听令,凡追随过朕一统天下,无论是你们父亲、叔叔,还是爷爷,都来至桥前,朕为你们化解今日干戈!!”
李景隆,瞿能,郭英,以及庄得楚智二人,都为这番话深深震惊。
太祖要夺兵权……不,这些都是大明的将士,本就该听太祖旨意!
即使大将军李景隆,都指挥庄得、楚智等人不交出兵权,太祖高皇帝依旧能指挥得动这支跟随他打过天下的兵马!
甚至于,太祖可下令乱刀砍死他们这群将领!
“放下武器!!”
朱棣立刻给张玉等人下令,让他们去传达。
楚祯朝他一笑,说:“你再喊一次。”
朱棣明白这话意思,酝酿片刻,朝自己的十五万六千大军喊道:
“我乃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奉太祖高皇帝圣旨,命五军将士放下武器,与朝廷军化解干戈,休战言和!”
他的声音传遍战场,十五万六千余名燕军将士没有太多犹豫,凡手中有武器,身上披着铠甲的人,皆解甲弃械。
朱棣其实已经被朱允炆削去爵位,但在朱元璋面前,他是无可争议的燕王!
“……放下武器。”
李景隆朝身后站在桥头的亲卫下令,眼睛却看向那位史官。
楚祯一笑,做了個手势,请他也说话。
李景隆心中紧张,也酝酿半会,才开口喊道:“我乃大将军李景隆,今日我军与燕军即将交战于此,致使将士血洒沙场,楚史官不忍见尸横遍野,故请太祖圣灵降临白沟河。
我奉太祖高皇帝圣旨,命我所统帅百万大军,弃械解甲,听候太祖之令!”
至此,兵权易手。
实际上,见燕王果决下达卸甲命令,又亲眼看到对岸的燕军弃械后,朝廷军中已有不少人纷纷丢下兵器,不愿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