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身体空空正需要能量补给的时候,这么一大碗的红糖芝麻荷包蛋入肚,这能量可谓是真心的充沛啊。 吃饱喝足,杨若晴和骆风棠赶着马车往县城的方向前行,马儿昨夜也被喂了草料,饱饱的有力气。 于是这二三十里地儿,不出小半个时辰就到了。 此时,日头还没起山,但外面已经是天光大亮了。 县城的街道上虽然没见到以往那些吆五喝六的商贩,却也开始人多起来。 三三两两,全都是拖家带口出来拜年的人。 男人肩膀上扛着孩子,妇人跟在边上臂弯里挎着拜年的东西,另一手还得牵着其他的孩子。 从这些人的穿着就能判断出他们家里的经济状况的大概。 能够在县城这边生存下去,大多半应该都是县城里这些刚刚满足温饱线的百姓,大人依旧穿着旧衣裳,孩子们却都穿着新衣裳,戴着新的虎头帽。 那些少数在温饱线底下挣扎的县城老百姓,估计这过年的时候,拮据得还不如庄户人家。 庄户人家至少家里有菜园子,后院能养鸡,而县城呢?反倒不方便了。 这种情况搁在二十一世纪的华夏国,城乡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 城市里也有穷人,农村也有富人。 城市里的穷人去菜市场捡菜叶子,夏天去超市蹭空调,打着很多分临时工,交不起房租水电燃气费,被迫到处搬家,忍受房东逐年的加租要求…… 而农村那些条件还不错的人家,都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房,各种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应有尽有。 村后有菜园子,想吃啥种啥,院子里停着一辆农用小三轮,早上还能开着去附近的集镇吃个早餐,逛回超市。 自然水也装进了家家户户,可村妇们却还是喜欢三五成群的去村口的大池塘浆洗,天南地北的闲聊。 城市里住着商品房,面对面住了十年都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在哪上班。 农村里,大家伙儿串门,男人女人们聚在一块儿就开着半荤半素的玩笑…… 当然了,说这些也只是针对那些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城里的富商权贵们不在此类。 因为他们的生活圈子,跟广大老百姓的圈子是不一样的,方式也不同。 思绪回转,马车在望海县城宽敞的街面上行驶,越往前面去,街上的行人便越发的多了起来。 路上也会不时的遇到其他的马车,在这个时代,能坐上马车出行的,便是家境好,或有身份的人,或两者兼备的人。 普通老百姓出行都是靠脚,庄户人家有条件的用牛车载着孩子们去拜年,没有牛车便推着独轮车…… 所以杨若晴坐在马车上,视线透过车窗望着外面的街景,享受着那些来自路人羡慕的眼神,感触颇多啊! 马车的速度缓了下来。 杨若晴诧了下,隔着帘子问骆风棠“咋啦?” “我又看到昨天的那对母女了。”骆风棠道。 杨若晴随即便撩开了车厢帘子,朝外面打量。 前面是个十字路口,这里也是望海县城最繁华的地段,这条街上开着的铺子,都是望海县城的那些老字号,大招牌的铺子。 这条街后面,是一片住宅区,住的都是望海县城有权有势,或者有钱的人。 这里可不像那些平民聚集的胡同和巷子,都是单门独户的大院落,两进三进四进的。 所以往来这里的大多是有钱人,当他们的马车从十字路口那边缓缓的拐出来的时候,路边早就会聚集一波乞丐和流浪汉。 他们蜂拥过去,围在马车前面,有破碗的伸出破碗,没破碗的便伸出自己脏兮兮的手,朝马车里坐着的人乞讨。 “大人行行好,赏几个子儿吧,您好人有好报,新的一年肯定升官进爵发大财……” 这些坐在马车里的老爷夫人们,也都是新年第一天出门去走亲访友。 马车旁边呼呼喝喝一堆家丁仆人随从啥的。 被这么多乞丐们拦住乞讨,遇上脾气好的,心情不错,又喜欢听吉祥话的,便会让家丁们给这些乞丐每人打赏三五个子儿。 遇上脾气爆的,当即就会命家丁们驱赶这些乞丐。 被驱散开的乞丐们当时是四散而逃,但却不舍得逃远,等到先前那个暴躁脾气的大人离开,他们还得重新聚拢到这里来继续讨钱。 要是赶上哪家的夫人小姐们要做功德,还会逃到一碗热粥,或者两只白面馒头填饱肚子呢! 所以每年正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