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着清禾城近了后,村子也就多了起来。
辟邪村便是其中一座,村子里居民不多约莫十多家住户,全都是以捞尸为生。
久走夜路必遇鬼,越是与尸体接触久了,捞尸人们就越是害怕鬼怪之流,村名便是由此而来。
这会已是戌时。
夏夜,蚊子变多了,忙碌一天的村民吃过夜饭,来到村中大槐树下摇扇纳凉。
晚风踩着云朵,繁星满天,月光透过密叶缝隙洒在人们脸上。
男人说着荤话,妇人攀比着自己孩子。
而那些娃娃们则相互追赶,他们将自己幻想成一代大侠,手中的木棍便是宝剑,咿咿呀呀童声不绝于耳。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缓。
正像老棉鞋里边,毛茸茸里子塞满的月光。
他们追逐打闹,小孩一个不小心撞到了个人。
孩子说着对不起,闻着身前之人身上的清香,他昂起脖子。
入目是一个面无表情的叔叔,叔叔此时也低头看着自己,小脑瓜子将村民都回忆了一遍,确认不认识后,娃娃连忙跑向同伴。
于是,不一会大人们便从自家娃儿口中得知,村中来了个外人。
辟邪村因为职业原因,平时与其他村落交际不多,又没在官道旁,有外人倒是个稀奇事。
当姚望走到槐树下时,大人们也将目光全部看来。
“这位小哥来我辟邪村所为何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拄着拐杖上前询问。
姚望即答:“找人,李同。”
说着这话,他扫视了一下周围村民,并未看到李同身影。
“李同?”老人带着试探目光看向身后村民。
一位村民心领神会,朗声道:“今天李大哥确实带了个外乡人回家,说是他的恩公,这会不知在家忙啥呢。”
老人闻言这才放下警惕神色,指着远处一间亮着烛火的房间:“李同家就是那间。”
“感谢。”姚望点头,却未急着过去,而是询问,“我能坐会吗?”
村民还是好客,确认不是坏人后,老人露出满是皱纹的笑容:“小哥莫嫌脏就行。”
姚望便找处没人的位置,盘腿而坐,一会看着月光,一会听着村民们聊着琐事。
更多的时候,还是将目光落在重新恢复嬉戏的孩子身上。
他在这些娃娃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姚望是在农村长大的,虽是现代人了,但小时候的农村晚上,也和这会的小村庄大差不差。
童年哭了很多次,因为游戏输了,因为被同伴孤立了,反正总有伤心的原因。
但此时想起,童年却是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可惜回不去了。
既然回不去,那就多看看别人的童年,吸食一点聊胜于无的精神鸦片。
姚望就这般看着,亦如他在玉京山上看雪一般,回忆总是容易让人出神。
当然,村民不是青山,人总会疲惫,也就坐了一会,天空便飘起细雨,村民们带着孩子各回各家。
小孩闭上眼睛,看见花看见梦,看见希望。
大人闭上眼睛,睡着了。
此方天下的百姓,发展水平与华夏唐朝差不多,蜡烛还算是奢侈品,村民除非遇到急事,大都不舍得去用。
槐树下少了生气,小村也陷入黑暗之中,除了最远处的那间小屋。
姚望又坐了会才站起身来,任由雨水打湿身子,向着李同家行去。
还未走到便听到屋子里传来的声音。
有牛卿之宛如雷鸣般的呼噜声,有李同夫妇轻言轻语的说话声。
“老李,你说俺家娃今年会不会回家呢?”
“我咋知道。”
“老李,你说俺家娃在清禾城讨生活过得好吗?听说他打工的客栈掌柜很抠门的。”
“苦点背时,让他学捞尸他看不上,跑去城里当个小二,现在还没讨到媳妇。”
“你个老顽固,可不准这么说我娃儿。”
从窗纸的影子上可以看出,一个妇人正抬手捏住汉子的耳朵。
“得嘞得嘞,快松手,这面再不和就干了。”李同自然拗不过自家娘子。
妇人闻言似乎也很着急,赶忙说道:“是是是,赶快和面吧,牛小兄弟虽说顺路,愿意帮忙捎些烧饼给娃儿,但咱也不能耽误别人时间,今晚得把馍馍赶出来。”
说话间,两道人影又忙碌起来。
姚望想了下后,还是没去敲门打扰,他找到附近一颗梧桐树,一跃来到树丫之上,就这么坐在上边,等待天明。
树下蟋蟀唧唧声不绝于耳,村中时不时传来犬吠与之附和,小屋外的烛火就没熄过,雨水顺着稻草屋檐,滴答滴答连成白线。
“老李,你和面劲大些,面粉松了烤出来不好吃。”
妇人似乎永远都是一副急急忙忙的模样,“我这边火生好了,娃儿爱吃酸菜馍馍,你去捞些酸菜来。”
屋内就又传出李同的脚步声,随后便是一声惊呼“糟了”。
“咋了?”妇人走动,她的影子也越拉越大。
“老酸菜吃完了。”李同回答。
随后,屋内便陷入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