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舍弟诸葛亮
  4. 第292章 一月定吴郡
设置

第292章 一月定吴郡(2 / 3)


诩不是,但贾诩也知道自己地位低、不敢忤逆资历深的同僚,曹操当然能兼听了。

要是二荀郭嘉程昱等人也跟袁绍那群谋士一样互相攻讦拆台,曹操就想兼听也兼不了。

这也算给了同时代其他诸侯一个教训:要用世家大族,最多只能挑一个圈子里的世家大族重用,然后就要辅之以大量寒门士子、唯才是举来用。

如果全用世家大族,而且是各种门路出身的世家大族,那最后肯定要内讧,然后就跟当年“众正盈朝”的雒阳或长安朝廷一样一事无成了,大家都忙着分赃。

值此乱世,世家大族投靠的多并不是好事,他们会带来资源,也会带来各种小团体和地方利益集团,袁绍就是太被世家大族看好了,谁都来投他,结果袁绍能许诺的利益还不够分。

如果一个寒门士子和一个世家子弟才能一样强,世家子弟能干的活儿寒门士子也能干,但用寒门士子至少不用分润那么多好处出去,他也不用为某个利益集团代言。

用寒门士子的诸侯,本身的集权度自然就能更高,战争资源的动员、调度潜力也就越强。

其实这一点上,曹操和原本历史上后来的诸葛亮倒是挺像。

诸葛亮治蜀时,也不是因为“喜欢用荆州人,讨厌益州人”才重用外来人才的。而是诸葛亮知道,自己要动员调度的战争资源,就来自于益州世家大族。如果再倾斜重用益州派,那他就调度不动这些资源了,益州人谁会自发想出钱为国北伐呢?

诸葛亮最多也只能保证“我重用荆州人,同时保证我重用的荆州人不会中饱私囊、做事公允、依法治国,尤其从我本人开始以身作则绝对清廉”,这样好歹让益州人被迫出人出钱还心服口服。但诸葛亮之后,其他接任者就做不到诸葛亮的“用心平而劝戒明”了。

……

关羽和赵云,自然不可能知道原本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应该是如何走向。他们对于袁绍失败的原因,也完全不关心。

所以对于诸葛瑾提供的情报,他们更关注的是袁绍失败后,具体损失如何,河北形势向哪一步发展了。

而诸葛瑾在这方面搜集得倒也尽量详细了。

一言以蔽之,这一世袁绍的损失,主要方面跟历史同期大差不差,淳于琼还是战死了,张郃高览还是投了。

蒋奇倒是没死,或许是劫粮行动有变,出现的蝴蝶效应,导致蒋奇没有在曹操打淳于琼的时候赶到救援,捡回了一条命,也为袁绍额外保住了一支部队,最后顺利掩护袁绍父子撤到河北。

沮授还是在乱军之中随着大军一起被俘。但是因为些微的蝴蝶效应,比如没有找到“盗马奔逃归袁”的机会,也就没有被曹操直接当场处决,只是一直软禁关押着。

但关押跟死了目前也没多大差别,反正沮授是不会投降曹操的,哪怕为了保命而虚与委蛇,也最多是“身在曹营一言不发”,学历史上后来的徐庶那样。指望沮授彻底叛变,除非等袁绍死了,才可能有希望,也仅仅是可能。

田丰也没有在袁绍兵败后被处理,因为这一世田丰在战前就只是被冷遇,但没有被下狱,处于无罪状态,也就更不可能“因为袁绍战败而嘲讽袁绍”。

所以综合看下来,袁绍还是败了,从官渡一路退回黄河以北的黎阳,把这半年来新占的河南两郡重新吐了出来。但损失方面,比历史同期少损失了一个蒋奇、一个田丰,还额外保住了蒋奇的这支部队。

或许这也跟曹军实力比历史同期稍弱有关,哪怕有了周瑜的技术扩散和贾诩的积极出谋划策,终究差了一丁点火候。

……

“没想到袁绍居然还是不敌曹操,他这内讧到底是有多严重!怎么一帮文武都盯着自己人攻讦呢!唉,可叹!”

“幸好袁绍此败是发生在我军攻破秣陵之后的,而且消息传来又花了二十余日。要是在秣陵城破之前袁绍就败了,还不知会如何鼓舞孙策坚守下去的意志呢!”

关羽看完诸葛瑾的情报后,也是感慨不已。

刚刚被他叫回来的赵云,也是一样感慨,但他出于鼓励,还是往好的方向想,劝说道:

“云长也不必如此担心,就算当初袁绍败在秣陵城破之前,我们掌握着江淮之间,也能把这个消息多封锁一两个月。

如今也是子瑜知道孙策翻不了盘了,才把这份军报传递给我们看,要是孙策还有余力,子瑜说不定连我们都瞒着,得等我们回了江北才能知道呢。”

关羽一听,似乎是这么个道理,也忍不住频频点头。

情报的保密级别,永远是跟形势的紧迫性相关的。形势越紧迫,保密级别越高,现在已经是相对松懈的状态了,刘备军有这个资本。

“子龙所言甚是,如今虽然局势已定,但我们也得稍加注意,至少不能让吴县城内的朱治知道这一切,否则不利于轻取吴县。也不知城内的顾、陆两族准备得怎么样了,为何还没有把握刺杀朱治或是献门,要不要设法联络他们呢……”

关羽一边自省,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琢磨着。

赵云听后,出于谨慎连忙劝他宁可持重一些:“还是再等等吧,现在联络,可能会害了他们。此前陆议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