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五代十国往事
  4. 第845章 骗局
设置

第845章 骗局(1 / 2)


【骗局】

主流观点常把矛头指向宰相范质,说他在收到契丹南下的消息后,不辨真伪,就仓促遣兵,没能及时识破赵匡胤的阴谋。

客观来讲,不能埋怨范质的很傻很天真,因为“契丹南侵”这个谎言实在太像真的了,甚至容不得大家不相信。

首先,古人云,乘丧出兵,大不义也。然而契丹和北汉均有乘丧出兵的优良传统,是有前科的,例如“高平之战”不就是趁郭威驾崩、柴荣新即位而发动的吗?

其次,就在半年前,柴荣北定三关,对契丹发动了突袭,尽收瓦桥关以南的土地,兵锋直指辽国的南京——幽州。有道是,打人一拳须防人一腿。契丹人岂会善罢甘休?半年的时间积蓄力量,组织反扑,搞一次报复性军事行动,完全在情理之中。

第三,边境重镇——镇州、定州发来的正式奏章,非小道消息或民间传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第四,早在半年前,柴宗训即位的第四天,契丹就对镇州一带进行了游击袭扰,“北面兵马都部署韩令坤奏,败契丹五百骑于霸州北”。

所以范质等人的“不辨真伪”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你若指责他不辨真伪,那么他该反问你一句,“咋辨?”

为何派赵匡胤?

因为经过柴荣同志的军事改革,帝国精锐在禁军,禁军分两个独立的部分,即侍卫司和殿前司,其最高长官分别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是李重进,但他身在扬州,只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京师。

赵匡胤率禁军北上迎敌,合情合理。当然也可以由别人挂帅,比如那个6岁半的柴宝宝。

为何把全部精锐悉交赵匡胤?

强敌当前,又缺少柴荣亲征的BUFF加持,赵匡胤提出要拥有更多的兵力,也在合理的范畴之内。

一切都看似合理,只是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辽汉侵略军呢?

就在本月月底,正月29日,镇州送来最新奏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遁”。

契丹与北汉简直是MVP金牌辅助。来得很是时候,走得更是时候。与之相比,契丹在郭威“澶州兵变”中的表现,只能是银牌辅助。

太会演了。

下面,让我们化身神探,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让犯罪嫌疑人——赵匡胤露出马脚。

《宋史》当然是中原人的一面之词,如上文所述,不足为深信,让我们翻看大辽国的权威史书——《辽史》,来寻找蛛丝马迹。

结果……《辽史》竟然对这次“入侵”事件只字未提。

无妨,再打开《契丹国志》,果然,这次有了惊人的发现,《契丹国志》中竟然真的记载了这次“入侵”,但惊喜过后,我们失望地发现,这条线索不能说是屁用不顶吧,起码也是毫无卵用,因为它援引、照搬了《宋史》的说法。简直匪夷所思。

从辽国这边是得不到什么有用的线索了,下面我们将提审另一位重要证人——北汉。

终于,我们在北汉身上发现了重要线索,《十国春秋》中赫然记载道:

“天会三年……十一月,辽师谋会我兵攻周镇定二州。”

“天会”是北汉刘承钧的年号,天会三年即959年,也就是柴荣驾崩的那一年。据《十国春秋》记载,在这一年的11月,辽国约北汉攻打后周的镇定二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谋”出兵,不是真出兵。

口嗨怪。

线索就此中断,但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现已掌握的线索来理出头绪了。下面给出分析结果:

在959年的11月,辽国确实派人来约北汉南下,有可能是派了个使者传达信息,也有可能是辽国直接出动了军队,来太原会师。但是,即便是辽国出动了军队,也并不意味着辽国人想要发动战争,他们的目的是讹诈北汉。

“我,契丹爹,打钱。”

此前,辽国人就曾以攻打潞州为幌子,痛讹北汉一刀。所以这次契丹爹又以攻打镇、定为幌子,讹诈北汉,合情合理又合法。这就是北汉的官方记载只有“谋会我兵攻周”,而之后再无后续的原因了。

辽汉南侵镇、定,并非空穴来风,只不过被别有用心的赵匡胤集团加以利用,借题发挥罢了。

辽国人约北汉讨论攻打镇、定,是在959年11月,一个多月后的960年1月1日,汴州收到辽汉南侵的奏报。

请注意,这条奏报是镇州、定州最高统帅发来的正式公文,并非江湖流言或坊间传闻,而且是十万火急加急(驰奏),容不得朝廷派人核查复审,所以宰相范质等人选择了相信。

至此,陪审团一致认为: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伪”的指控不成立。

赵匡胤集团借题发挥,炒作“辽汉南侵”,他们为何笃定这是辽国对北汉的敲诈勒索呢?万一他们动真格的怎么办?

答案也许颠覆了一部分人的认知:赵匡胤也不能确定辽国的真实动机。

换句话说,不仅范质等人“不辨真伪”,就连总导演赵匡胤都“不辨真伪”。

在这里,有个细节需要说明,那就是赵匡胤率领主力部队慢吞吞地磨蹭到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