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湖边。
白泽离开之后,风羲并未回到大巫台,而是站在湖边,目光凝望着湖面,默默陷入沉吟之中,久久不见动作。
只见那幽静的湖面,此时犹如一块明镜,竟倒映出整个风衮之地的种种画面。
风羲微微俯身,望着湖面显化的诸多画面。
湖“镜”中,有诸部之巫,在为了找寻前路而苦心修行;有冯和那位祭巫,站在洛女屋前,小心翼翼地等候;有女希正在训诫着一只青色的小鸟,同时也有诸部族人朝气勃勃的生活场景。
风衮诸部所发生的一切,都无一例外,纷纷在此落入他的眼中。
这处曾经的风衮部落取水地,在族人们迁移出祖地后,如今似乎也成为风羲默默观察风衮的地方。
对于风衮诸部的变化,此时的风羲已经不再过多的干涉,他只是在为诸巫定下方向之后,便任由部巫们各自施为,发展部落。
而风羲一直待在祖地之中,除了每祀主持火祭之外,哪怕是诸部之巫,也难以与他见上一次。
但风衮之地诸部族人,却从未忘记让他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源头,是这位身在祖地的大巫,诸部的共主伏羲!
“人道……”
风羲的眼眸闪动着丝丝缕缕的神华,他在看诸部的风景,同时也是在看隐于风景背后,那遍布风衮诸部,秩序的法则交织中,正在悄然成长的“人道”。
只见他微作沉吟以后,突然抬手微微垂下指尖,向着湖面轻轻一点,只见湖面轻轻泛起一丝波澜,诸部画面纷纷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道人形的倒影。
样貌赫然与风羲本人无异。
不过若是有人在此便会发现,那湖面的倒影却是与此时风羲本人截然不同,祂的掌心赤火摇曳,十方节气交织纵横,勾勒演化出一卷书形。
洛书!
此时,湖面所倒映的正是风羲的人道之身,而那手中演化的,赫然是那于“人道”之中孕育而出的洛书!
如今太一神身已然照见原初,证得先天之灵,演化天之河图,而作为风羲天人两分的人道之相,早在那“人道”法则出世之后,便已然凝聚出洛书之形。
只见那倒影手中,洛书之形变化不定,十方节气时而散乱四处,时而又秩序井然,其中所蕴含的人道法则之意也随之时隐时现,唯有一朵赤火,屹立中央,稳定洛书之形不散。
洛书,本是风羲人道之身用来阐述后天“人道”法则所显化之相。
十方节气与赤火之形,便是各自代表着扎根于“人道”之中,那诸部所奉的节气图腾,与“人道”之始的最初薪火。
而随着华胥神合薪火之后,那“人道”起始的赤火之形便在同一时间凝聚出来,这才得以让洛书成卷,凝聚“书”形。
只不过风羲却明白,洛书虽因此得其形,可却与“人道”一样,只是渐成雏形,相比于太一神身演化的天之河图,依然差距甚远。
十方节气未定,昏姻秩序方显,眼前的洛书想要跟上河图的演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纪是众神成就初始最后的希望,可这同样也是‘人道’定立的最后希望啊!”风羲凝视着“洛书”,幽幽自语道。
太一神身踏上初始之路的第一步,回返先天之灵,给风羲带来的可不仅仅只是先天神灵路途的感悟。
照见初始的同时,也让风羲因此得以明悟,一道关于这大荒天地最大的秘密!
为何众神皆认为此纪是初始之路最后的希望?
因为天地不全!
此方大荒天地的开辟,并非后世神话传说中所言,有一尊无上神灵自混沌而出,开天辟地,造化出一方天地。
而是一尊尊诞生自混沌的初始之灵,于无中生有,各自演化风雷水火诸相。
祂们各生于混沌,本是混沌演化的诸般变化,彼此之间毫无关联。
但是那先天之灵中后来却诞生了一位无上存在,一经出世,便统合诸灵,带领那诸多先天之灵于混沌开辟出一方能够容纳诸灵共居之地。
后经无数岁月,诸多先天之灵于其中共演法则,以自身为根基,这才让那处混沌中先天之灵的共居之地,能够屹立混沌之中不倒,渐渐有了最初的天地之形。
而那些先天之灵,便成了天地开辟最初的神灵。
若大荒真的有开天辟地的神灵,那便是这些自混沌而生的先天之灵,是那位化灵为神,统合一众初始神灵,共演天地的天皇陛下!
然而,天皇与诸位初始神所开辟最初的天地却并非是如今的样貌,那时的天地只有一方天穹至上,诸多初始神灵演化之物,随意的散乱在天地各处,乃是后来地皇出世造化大地,驱诸水而统山川,让轻灵归于天,浑浊沉于地,诸法有序,神灵归于一方,或于地或在天,这才演化成如今的天地之形。
之后地皇神陨,又有泰皇出世,后天生灵自此而出,直至如今,大荒天地间才有了现在的无量众生。
天地自天皇而始,地皇而成,至此纪泰皇,三位无上皇者的存在,都代表天地演化的一个阶段,这就是所谓的纪元之分。
而大荒天地,也在祂们与诸多神灵的手中,不断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