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包龙巴特
赵峥嵘知道了李大志这次来,是为了解救关在泰来警察局里的同志的,可是两个人在一起研究了半天,也没拿出来一个好办法,能够百分之百的把人,从警察局里营救出来。
如果要是强攻伪军警察局的话,虽说现在赵峥嵘手里有人枪,但是在危机关头日本人,有可能提前把关在里面的人,全部提前处决掉,如果这次行动没有成功,那么日本人也会对里面的政治犯进行转移,到那个时候再去营救,就更加困难了。
最后两个人得出的结论是,在这次行动中,人数不能太多,人多了反而容易暴露目标,但是如果人员太少又起不到效果,最后一致认为,这次行动一定要组建一支少而精的突击队,人员上一定要精干,但是战斗力一定要强。
正在两个人选定人员的时候,突然李大志想起来一个人来,这个人赵峥嵘也认识,只是自从江桥战役结束后,这个人就销声匿迹了,他不是别人正是码占山的骑兵连长包龙巴特。
这个蒙古汉子当年,在江桥和日本鬼子干,是立了大功的,但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整个黑龙江,他不愿意做伪军汉奸,也不愿意去占山为王,去干打家劫舍的营生,就回老家去了,包龙巴特也就此卸甲归田销声匿迹了。
但是当年大伙在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候,因为李大志和包龙巴特是同在码将军麾下,两个人的私交甚密,也可以说是识英雄重英雄,惺惺相惜吧。
但是自从兄弟们劳燕分飞,各奔东西以后,就从此音信皆无了,李大志一提到包龙巴特,赵峥嵘也想到了这个人,因为当年在东北军码占山,赵峥嵘是和他一起共事过的,对于这个侠肝义胆的蒙古汉子,也是印象深刻的。
所以两个人此时都觉得他是一把好手,如果这次行动要是有他的参与,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高的,因为包龙巴特懂骑术,同时还是一个身手了得能征惯战的蒙古汉子。
李大志回忆到当初大伙,在一起共事的时候,包龙巴特曾经向他提起过,自己的老家在哪里,大概位置距离这里不算太远,所以现在要想找到包龙巴特,还不是一件难事。
要知道包龙巴特在老家,当地的名声可是非常大的,俗话说这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庄,包龙巴特是一个仗义疏财的人,在当地一提起他的名字,那是妇孺皆知的人物。
赵峥嵘和李大志那是说干就干,两人一商量马上就动身去找这个人,很快就来到包龙巴特提到过的家乡,两个人一打听还真找到了他的下落。
原来包龙巴特从东北军,码占山的队伍里回来以后,就在老家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大隐与朝,中隐与市,小隐与林,可是包龙巴特这个人的性格,就决定他是一个藏不住的人,他见不得乡亲们被土豪恶霸任意鱼肉,总是站出来抱打不平。
平时乡邻们只要是有求于他,只要是他能办到的事情,他就绝对不会推辞的,所以现如今尽管他,身在这不毛之地,远离政治中心,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他的名声还是远近闻名,并没有因为自己隐居在此,而有所埋没。
经过一番询问,两个人终于打听到了他的确切住址,等到赵峥嵘和李大志两个人,出现在包龙巴特的蒙古包里,看见他们的朋友包龙巴特的时候,三个人当时就像孩子一样拥抱在一起,看见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如今活生生的站在自己的面前,彼此高兴的热泪盈眶。
包龙巴特兴奋的嚷嚷着,长生天这不是在做梦吧,我日思夜想的朋友居然一起来到我的面前,站在我的帐篷了,说完还用手掐了自己的大腿一下,证明自己今天不是在做梦。
等到包龙巴特激动的心稍微平静一下,就要用蒙古人最尊贵的礼仪去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和朋友。
要知道蒙古民族是重视礼仪的民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于朔漠之时,各种礼仪已经整然有序。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
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
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鞠躬、握手礼,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包龙巴特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草原蒙古人的情怀,让人感到感到是那样的纯真,心地憨厚,热情好客,这也是他的本性,一个蒙古汉子的性格。
包龙巴特马上召集全家人,都来迎接自己的战友,在亲人长辈们的见证下,给自己的战友献上洁白的哈达,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性。
只见包龙巴特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两位战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