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那些灭绝人寰的缺德事呢!
明末有四公子,在当时那几乎就是孟尝君信陵君一样一样的存在。
跟战国四公子有好有坏一样,明末四公子也是良莠不齐。
其中三人不臣不叛不降不辱,或者流连烟花曲水流觞诗酒自娱,或者归隐山林与松竹相伴鹤鹿悠游。
但是也有一个丧心病狂到了比孙之獬还可恨的地步,为了镇压明末清初的反抗义士,向清廷建议扒开黄河大堤。
把直隶山东河南三个省化为一片水乡泽国黄泛区,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被淹死,更多百姓流离失所。
后来清史专家学者编明史,刻意将此人忽略了,因为这种断子绝孙的事情,连清朝史官都不好意思当做一件功劳来记录。
大家知道明末四公子分别为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
陈贞慧在大明灭亡后“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冒辟疆宁死不仕清,还跟董小宛发生了很多美妙的事情。
方以智隐居桐城浮山,自号浮山愚者、无可道人,还写下了一首字字血泪的《独往》诗:
“同伴都分手,麻鞋独入林。一年三变姓,十字九椎心。”
这三个人虽然没有建立世人瞩目的丰功伟绩,但也没有奴颜婢膝卖主求荣。
但是明户部尚书侯恂的儿子、祖孙三代为东林党巨擘的侯方域,却心急火燎地去参加了顺治二年的清廷科举考试。
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桃花扇》,男主角就是侯方域,但是孔尚任写完《桃花扇》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剧中当然不会展示清廷掘开黄河大堤以致伏尸百万的情节。
但当时的人们不会忘记1645年那次黄河泛滥,也不会忘记那个出主意的侯方域:“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侯方域参加顺治二年的科举考试,那可是呕心沥血写了洋洋万言,情真意切地劝满清“开经筵”“亲儒臣”“特重州县官”“不可轻议治河”“明赏罚”。
这件事一直让侯方域感到很羞耻,不是为他数典忘祖卖主求荣感到羞耻,而是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人家直接把他的“肺腑之言”扔进了垃圾堆,他没考中!
既然科举不中,想通过越龙门而成为满清重臣的愿望落了空,侯方域只好另辟蹊径准备为清兵“建功立业”。
张存瑞作为三省总督,率兵镇压当时已成燎原之势的“榆园军起义”。
但是这个贰臣的本事实在不怎么样,东边灭火西边冒烟,榆园军还跟清军玩儿起了地道战,神出鬼没的义军打得张存仁首尾不能兼顾。
焦头烂额的张存仁,突然想起了参加顺治二年科举考试铩羽而归的侯方域,就写信请这位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给出主意。
写清史的人却没好意思写侯方域究竟出了什么主意,遗民曲笔掩盖不了事情真相。
原来侯方域给张存仁出的主意就是扒开黄河荆隆口大堤,让义军活动区域变成一片黄泛区,让义军的地道变成下水道。
之所以说侯方域给张存仁出的是一条绝户计,是因为黄河荆隆口是一个危险地段。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二年五月,黄河开封及封丘荆隆口决堤,山东南部以及河南大部皆成汪洋。
明朝调动山东、河南、直隶三省二十万民夫才堵住了决口。
当年那个治河总指挥白昂做梦也没想到,他倾尽三省之力才修好的黄河大堤,会在一百多年后被原明军副将、清三省总督和一个东林党魁联手给扒了。
现在人只知道杭州有个白堤,断桥残雪也挺好看,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黄河河南阳武段也有个白堤。
那是因为扒了黄河白堤的是清朝总督和明末四公子之一。
这位公子又是《桃花扇》的男主角,无论是清朝遗老还是后世文人,都假装这件事根本就没发生过。
关于侯方域献计、张存仁掘堤这件事,在某些史书中是找不到真相的,我们只有去翻看顺治六年的水文资料,去看看那近几年黄河荆隆口是否决堤,就什么都清楚了。
如果侯方域献计此事为真,那么这位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罪恶,甚至还要超过那个首倡剃发易服的孙之獬。
而细看侯方域和孙之獬的表现,人们不仅会产生一个疑问,某些明末文人甚至某些东林党人,为何会是这么个德行?
李香君死了,侯方域思念过度郁郁而终。
只是不知道侯方域在为李香君香消玉殒而悲痛惋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黄泛区那数以百万计的浮尸饿殍……
作为金陵四公子之一,大明前户部尚书侯询之子,侯方域这种做法实在可耻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