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没你就不行
  4. 1704. 大宋反派(25)一更 大宋反……
设置

1704. 大宋反派(25)一更 大宋反……(1 / 2)


大宋反派(25)

四爷不知道桐桐干嘛去了,她身上跟安装着开关一样,一旦碰到了她那个点,开关一打开,那脑子里怪主意多了去了,总是能花样翻新,出人意料。

就像是刘美这个提议,虽是旧例,但你现在把人放出来做什么?灾后本就是最乱的时候,当家里的财产被淹没了,但房屋倒塌了,人都活不下去的时候,律法啊道德啊,就束缚不住人了。这个时期,最害怕的就是起乱子。

小偷小摸、臊皮妇女、孩子丢失、钱财被抢、打架斗殴、宗族角力,一旦不注意,就能在都城里酿成大祸。防着这些都来不及呢,你再弄个囚犯出去,这些人在大雨和被淹没的都城里怎么活?能不干违法的事么?

但是不管桐桐干嘛去的,总之这个大殿上肯定得有人倒霉了。

怎么办呢?

四爷得把人拦在大殿里,先别出去了。

于是,甚少在议事的时候插话的他,这次插话了,他说治河的事,说到底,发生内涝从根上说就是治理的问题嘛。聚在这里不谈这个那就是不务正业。

“……官家昨儿还说,善治国者,必先除五害,而五害之中,水灾最甚……”

官家说的话,不管是太后还是站着的大臣,就都认真的听了。尤其是王曾等大臣,支持官家的,他们就觉得怪不得晏殊数次夸赞这位县公,果不其然,他是懂的怎么为官家造势的。这样的人在官家身边,把官家的善言善行叫大家知道,这是有利于笼络人心的。

张知白还顺着搭话:“治水确实是大事,是治国安|邦中的重中之重。官家此言,可谓切症。”

赵祯点了点头,未再言语。

四爷指了指挂在后面的舆图,“当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引黄河之水入淮河,使得南北得以以水路勾连……”

此举不仅加强了南方的统治,更是贯通了南北的经济,而当年那个在通济渠边的小小大梁城,谁能想到会成了如今的东京呢?

四爷的手挪到京都的位置上,“水路勾连,京都的位置正好就在黄淮两大水系的连接点上……河渠纵横、多河多湖,水系发达,可谓是‘北方水城’。而今,通济渠改成了汴河运河河道,南北通衢,说它是朝廷财税的命脉也不为过……”

刘太后没言语,只靠在一边听着。她甚少参与具体事务,人和事向来是分开的,朝中多议论何事由谁去办,可这事具体的该怎么干,她却是不管的。大臣们也不会当着她的面讨论这个,因此,初一听还挺新鲜的。

“黄河水每年有三成的水量过汴河入淮河,益处可见,但事有两端,自来利弊相依。黄河泥沙俱下,若是汴河在枯水期,这回导致船舶无法通航;若是汴河在夏秋两季,本就水深,加之黄河裹着泥沙的水,就容易溃堤。”

四爷说着,又看赵祯,“官家之前还提起太|宗,说起太|宗时,京都几乎被淹没。当时太|宗夜不能寐,说京都‘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在此一渠水,如何能安枕?’……”

王曾点头,“自来‘一升河水六斗泥’,每隔一两年汴河就决堤一次,京郊附近,少有未被淹过的……”

晏殊一个数字,“每年需得征调民夫三十万之众,只为清理汴河淤堵的泥沙……治河之事也从未懈怠……”

然后话题都勾起来了,这个说该‘束水攻沙’,那个说河渠两岸还是该继续植树。

而后四爷就抛出话题,说是汴河之上的虹桥设计就很好,无桥墩,来往穿梭的船只却再不会碰到桥身。这个设计之人乃是大才!

然后这可说的就太多了。汴河之上有无数的虹桥,这个设计确实是好。

一个一个的正在这里讨论的热火朝天呢,治河之事哪里是三两句就能说完的?四爷还暗示郭淮:给准备吃的吧!

郭淮还真就准备去了。他也觉得县公这人还不错,人人都说遇到大灾必是施政之人不施仁政所致,又是大赦天下,又是向天请罪的。只县公说,遇事该处理事!遇到这样的灾情,这是治河不到位呀!

再往早了说,隋炀帝当初贯通南北水系的时候,考虑没考虑而今的问题呢?这些又跟太后和官家有什么关系?

于是,大臣们留下用膳了。

这一滞留,下午又下了许多的旨意,一项一项的,都有人去办了。

而后临近晚上,天已经阴沉的要黑下来的时候,便有开封府魏大人急匆匆的来报:“太后娘娘……官家……”

他一身的水,浑身**的,大殿里都被他带湿了,这会子他脸上的肌肉都在抖,不知道是冷的,还是出了什么大事了。

四爷朝后退了退,他估摸桐桐闹的有点大。

何止是大?

魏大人眼里还带着惊恐,“郡主去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