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想去故讨逆将军的坟前好好问一问,你当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大,都讲清楚。 【后周瑜又随孙策一起讨伐黄祖,以报孙策杀父之仇,自然得胜而还。在孙策汉朝的上表文中,赫然将周瑜放在了第一位。 甚至于自之前,以表彰周瑜之功绩。 呀,他是的好看重周瑜啊。】 孙策不是个多么好脾气的人,今天也终于让他知晓了一下,什么叫百口莫辩。 【然孙策英年遇刺,十年后,天妒英才,周瑜亦逝。@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关键还有一位非常有才的后生苏轼怀念亡妻写下了一句千古萦怀的佳句:“十年生死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个间点不说巧,只能说太巧了,格外让人有代入感。 于是二人便妥妥晋升成了三国顶流之一。】 苏轼很震惊。 这还有他的事呢? 是,是,他写这诗肯定跟孙策与周瑜二人毫无干系啊。 都说了是悼念亡妻了! 等会儿,悼念什么?亡妻? 尚未娶妻的苏轼人都麻了。 妻子还没过门,就已要预订丧妻了是吗? 周瑜和孙策这简直就是无妄之灾。 恨不能穿进天幕里,警告那个苏轼,早年写,八年生死茫茫就行了。 而孙权显然抓住了另一个重点。 不是,公瑾哥与他兄几乎同岁,那十年之后就逝去了,岂不是也才只有三十六岁? 这的合理吗? 【而关于周瑜之遗书,还大有玄机。根据史料和某演义,共有三个深入人心的不同版本的公瑾遗书,代表了三个与公瑾有关的不同组合。 现在我们先来提第一个。 那就是开篇先提故讨逆将军孙策,说自受到了其特殊的礼遇。怎么特殊了,展开讲讲嘛。 十年了,他还记得孙策,是让人感动得泪流满呐。】 虽然刚刚得知了自的死期的周瑜尚有些不我待的感觉。 但却也没妨碍他愤慨发表自的反对意见。 是,是,开篇写旧恩,不是遗书的正常格式吗? 这都要发散? 是不是未免有些太让人崩溃了。 感觉他之后能都不会提笔写字了。 一写就要被过度解读。 【别的不说,《三国演义》的作虽然是东吴的黑粉,但是对于营造“兄弟”感情上,那还是很喜欢添砖加瓦的。 《三国演义》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片段之一,莫过于孙策托孤。 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成了多少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孙策托孤遗言。】 东吴之人表示,是难那位作了。 这么不喜欢他们东吴,还要记得写他们兄弟情深。 【不过事实上,当的周瑜年将兵在外,是东吴之高级将领,但并没有进入核心枢密层。历史上,孙策的托孤对象,主要是张昭。 所以啊,来,我们来看看·托孤大臣·张昭吧。 孙策和张昭也是一段妥妥的君臣鱼水之情啊。 我们不能因张昭年纪大,就不带人玩啊,我们拒绝年龄歧视。】 张昭敬谢不敏。 谢谢,要不还是放过他吧。 还是看看“英俊貌美”的周都督吧。 他觉得挺好的。 【毕竟这对的很深情啊。@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你看看孙策这深沉的告白,这是将江东大事一应嘱托了张昭啊。 “若仲谋不任事君便自取之。” “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简直让我幻视隔壁。 所以你们三国人托孤都是这一套吗? 别的不说,主的就是一个感情丰沛。】 张昭又想起了当年故讨逆将军托孤之情形,忍不住深深叹了口气啊。 故将军对他,的确信任有加。 但不是那种信任有加啊。 【三国之主公,各有自的一套求贤的表现手法。曹操呢,喜欢同坐帷席;刘备,喜欢抵足而眠;孙权,喜欢抚摸爱臣之背;而孙策呢,就比较喜欢升堂拜母。 没错,升堂拜母双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