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1(雨季记录的第一天):今天的雨很小,真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做细如牛毛,所以即使下雨还是撑伞出了门。
这次换了和小溪那边成直角的方向,结果差点迷路,最后根据树干年轮稠密判断,因为不能确定时间,担心天黑,很没有安全感,要想办法计时(画横线标五角星)。不过这次意外也发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芦荟。
雨2:天色还是阴阴沉沉,肉汤有点吃腻了,只有盐一种调料是不行的。拆了一瓶红酒,没有起子,只能用木片把瓶塞挖开,最后一截还不小心进瓶子里了,漂浮在红酒上心情复杂。最后还是避开碎渣喝了,睡眠质量变好了。
雨3:干煮野菜吃起来好痛苦,想念小青菜、红薯、山药……
雨4:天色放晴,发现常做的那种野菜“碧玉叶子”(好听名字不能改善它的味道)旁边的那棵树上长了虫,吓了一跳。捏死后发现虫是紫红色的(注1),突然有种奇妙的想法,这个,能不能做颜料呢?
……
连秋坐在走廊的竹桌前一笔一划认真书写日记,为了充分利用每一分空间,她在空白页打了格子,字也写得比较小。
写日记的本子来自那个潇洒的姐姐,前半部分是美男鉴赏史,后半部分被连秋拿来做记录。
这里要说一下,连秋写字并不容易,因为时髦的夹在书页中的笔不是现代常用的水笔圆珠笔甚至钢笔,而是颇有复古风的羽毛笔(注2),连秋在石板上尝试了好几次加上原身的基础才稍微掌握一些诀窍。
连秋算是满足了好奇心,原来流传已久的羽毛笔真的就是一根羽毛,不知道怎么定了型,这让她有了自己也试试的想法。
但墨水她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做,只能节省点用。
连秋后来尝试了用花朵、植物的果实甚至小虫子晒干碾碎的粉末加水加粘稠的植物汁加草木灰加炭灰加蜂蜜等方式。
蜂蜜是连秋关注花朵的时候跟着蜜蜂发现的,毛绒绒的身体成群结队的出现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但连秋实在很想要,就像日记里说的,嘴巴太淡了。
没有勇气也没有实力的连秋只能清理出隔离带,然后放火烧,实在非常浪费。
虽然看着蜜蜂的尸体她有一瞬间慎重思考过蜜蜂能不能吃。
啧,可能她哪里坏掉了。
总之,这么尝试下来,连秋得到了一瓶墨水,用喝过的红酒瓶子。她后来用木头做了个起子,橡木塞总算保存完好。
不过这种墨水写起来字迹的颜色有点奇怪,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褪色,和连秋拿到的比起来仿佛假冒伪劣。
连秋从沉船搜到的那瓶墨水写字会带着香气,不是错觉。根据原主的记忆,这种墨水大概用来写情信。
学到了,学废了。
笔墨配套,连秋当然也尝试了羽毛笔的制作。
根据样品,连秋去薅动物的毛肯定是不行的,可能是因为她出门总是用木棍击打前路惊走可能有的小动物,至今为止,野鸡是没有见到的。
连秋印象里羽毛根部是有管的,大概有鸡鸭鹅鸽子。
在荒岛上,她打交道最多的是鸽子。
虽然这个交道非常灵性。
连秋自然选择了鸽子的羽毛作为原料,成年的鸽子会飞,她没办法,但是她可以抄它们的老巢,从石穴里捡掉落。
但是这个尝试并不是很顺利,连秋日记的雨季篇都快写完了才有了个雏形。
主要是因为她把羽毛根部有点像塑料的部分削成笔尖后并不能流畅的书写。
连秋也注意到定型问题,她手里正在用的羽毛笔羽毛的部分硬硬的,有点像糊了胶水,而正尝试做得,羽毛柔软,还有些微动物身上的腥气。
羽毛笔肯定不是直接做,应该要进行一定的加工。
羽毛的硬度让连秋想到兔子皮,处理兔皮的时候她是把兔皮洗干净再进行晾晒。
羽毛笔经过同样的手法果然更加接近样品,这说明思路是对的,但成功率不太高,所以连秋又进行了一系列造作,比如加盐,太阳烧完再烤之类的,最后得到了一盒至少看起来有九成相似的。
笔墨都有了,连秋自然想到纸。笔记本只有一本,不可能够她用的。
蔡伦用树皮麻布等混合物造纸是历史课背过的,可以说是常识,但就这一句话她也不知道怎么办。她倒是曾经看过竹纸(注3)的制作过程,电视上科普非遗的时候,但也忘得差不多了。
没办法的连秋只能选择笨重的竹简。竹简加刻刀她还是知道的,古人的书写方法。
然而这种尝试很快被放弃,手疼。
连秋忽然理解了古人为什么会用文言文,文言文经常一个字表示一个词的意思,她懂,真的,用刀当笔,能只写一个谁会写两个。
古人写文章为什么那么短小精悍,连秋有理由怀疑和竹简离不开。
而且,要做竹简需要把竹节做成竹片,这一步倒是很简单,但竹片的重量单个不算什么,光一天的日记都得一大摞,那分量可不轻。
不行,她需要减负。
连秋想自己反正用的是光滑的竹皮,遂决定把竹皮和里面的部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