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键猜了一路,一路都没有猜对。
不过相比于猜数字,他更感兴趣的是这段旋律。
猜了一路,哼了一路。
“晚安。”
“好梦。”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上午十点整,秦键再次准时的踏进airstudios的管弦乐棚。
此时棚里包括指挥在内的所有乐团成员和工作人员都已经带着耳机准备好了。
坐到钢琴前微微的调试了一下。
秦键冲着阿斯特和萨耶维点了点头。
一切就绪。
随着萨耶维的大手一挥,弦乐组动了,恢宏无比。
开段的乐队段,即第一乐章起始,一个乐团一旦接受了独奏者是本作品的唯一戏剧角色之后,他们便会不由自主的围绕着这名独奏者展开自己的音乐部分。
这也是秦键和萨耶维之前就k466的录制问题商量好的——这首作品将完全按照秦键的意志来进行。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开始的乐队全段总是交代着某种引介的气氛。
作家们会在故事写作中里常用到这种手法——用来预示将要发生些什么。
如果故事的篇幅很短,那么在音乐中这个问题就自然消失了。
但是在k466这样一个拥有近半个多小时的长篇大作中,显然开头的两分十几秒的乐队片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既要让读者在繁琐的故事铺垫中不丧失对下文的紧迫期待感,同时又得确保他们读懂了故事的开头。
...
...
某天排练的间隙。
“萨耶维指挥,让乐队从一开始就把绪展现出来。”
“你是指像命运交响曲那样?”
“k466本就是一首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