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拍摄《漂泊》……哦,现在这部片子的片名已经改了,改成了李唐在片中饰演的角色的名字——《二弟》。
因为剧情的需要,拍摄后期他把头发剃成了平头。现在虽然长长了一点,但依旧不符合这部片子中的年代特征,所以在试妆的时候特别粘了一个三七开的发套。
白衬衫肯定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尽管做工挺括了一些,但是这件叉呢的灰白格子的夹克,尽管款式看起来有些老旧,可那个时代有吗?尤其邹杰还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
“呃,顾老师,这件衣服是不是太时髦了一捻?”
服装设计是来自香港的一位设计师,姓顾,确切的说是娘家姓顾,夫家姓陈,按照香港的习惯,应该称呼她为陈顾老师。
这位陈顾老师曾经作为《倩女幽魂》的服装设计获得过金马奖的最佳服装设计奖,也曾多次入围过香港金像奖的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
她的普通话很烂,不过作为解放前移居香港的上海移民家庭的后代,她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而且她的上海话更具有原汁原味的老上海话的味道。
李唐用上海话跟她交流倒是毫无障碍。
“时髦一捻不好吗,是不是觉得应该朴素一捻?”陈顾老师笑眯眯道。
接着又自问自答道:“其实五十年代上海还是老时髦咯,上海和香港之间的联系也老紧密咯,基本上香港流行的,上海很快就会流行,毕竟那个辰光不比后头来,到了六十年代情况就完全两样了……反正那个时代时髦一捻勿要紧呀!”
李唐这才恍然大悟,忙道:“不好意思啊,顾老师!”
其实他对五十年代的上海也是一无所知,只不过是想当然而已。想着刚解放那会儿百废待兴,老百姓的日子都很困难,穿不起这么好的衣服。
按照陈顾老师的说法,五十年代的上海岂不是可以对标七八十年代的上海了。
“勿要紧,勿要紧。”
陈顾老师摆摆手笑道:“其实我接了这部戏后,特地请教了阿拉爷娘和后头来到香港的屋里厢的亲眷,衣裳可能好看了一捻,但总体上来讲应该问题不大。”
从陈顾老师的话中不难发现,她是从有钱人角度看那个时代的上海。毕竟无论是解放前跑去香港,还是改开后投亲靠友去香港的,这个群体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有钱人。
也许真正的工人阶级不会像邹杰那样穿上时髦的格子夹克,但这毕竟是电影不是纪录片,穿的好看的一点也无可厚非。
趁着张子怡还在化妆的时间,李唐和陈顾老师就刚刚这个话题聊了起来。
演员嘛,永远都要保持好奇心,同时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如此才能塑造好一个个不同时代特征下不同的角色。
按照陈顾老师的说法,二战结束后香港才区区六十万人口,直到解放前内地大量的人口涌入,人口才一下子膨胀到了二百五十万。尤其是上海过去的大部分都是工商界人士,他们在香港开电影公司,上海著名的先施、永安等著名的百货公司都在香港开了分店,尤其上海发达的纺织业也在香港应运而生。至于上海裁缝、上海理发店、上海菜馆等,更是数不胜数。
由于刚解放那会儿,上海实行的安抚政策,而且五十年初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潮流,加之当时香港和内地并非敌对关系,依旧有很多商业往来,甚至很多不适应香港的上海人还大量地返回上海。
陈顾老师还笑称,当时的上海人是看不起香港本地人的。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懂的,国内嘛,呃……,香港则赶上了二战后制造业的
移民潮导致的人口暴升一跃成为优势,香港有的是廉价劳动力,在二战后的经济长繁荣周期中占了先机,迎来了香港的“样年华”,一举超越了上海,成为了远东的大都会。
到了改开后,又有大批的上海人投亲靠友涌入香港时,香港人给这些新移民取了个外号:“阿灿”。这是港剧《网中人》里的一个内地来港青年,在剧中一口气吞下了三十个汉堡。由此可见当时香港人早已是优越感十足了。
听到这些,作为一个上海人李唐感觉挺憋屈的,不过好在我们早已经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回忆起前世回到上海看到的新面貌,不敢说超英赶美吧,至少超越香港还是指日可待的。
不多时,张子怡化好妆换好衣服出来。红黑白的格子衬衫,绣的小翻领,外面穿了一件大红色的外套。
一头长发绑成了两条麻辫,眉心上方还画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红色胎记,并不难看,反倒平添了几分风情。
因为没有时间开展剧本围读,开拍前李唐还要和她对对词。
不得不说小张同学真的是天生的演员。在私下里接触的时候,你会发现她很聪明而且要远比小胖、前女友和蒋老师这些李唐的“好朋友”更加精明。
当然如果没有这一份精明她也不可能走到今天的位置。
但只要她拿起剧本,进入表演状态,完完全全跟换了个人一样。尤其她那双清澈灵动眼睛,当她看向李唐的时候真的是天真无邪,好像会说话一样,流露出浓浓的爱意。
都说演员要保持一颗童心,童心就是通过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