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下西洋的船队,比之曾经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翻了两番不止。 这是如今大明的国情不同。 现在的大明在经济上,根本不是永乐时期可以比拟的,尤其是在海船方面。 永乐时期虽然也造了不少海船,还是没有经过像是朱英数年以来这般的扶持,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已经是出现了巨大的盈利。 而这些盈利促使更多的投入到造船行业之中。 当某个行业在市场开始进行疯狂内卷的时候,那么这个行业必然是欣欣向荣。 官府和民间的造船厂,每天都琢磨着更高技术水平的改造,好让海船能够更加的坚固,也更加的耐用。 毕竟海面上遇到暴风雨是一件很是寻常的事情,若是哪家造出来的船在经历暴风雨后都不会出现大的折损,那么这家造船厂必然会接受到更多的订单。 造船匠人的身份地位也是在迅速的拔升,像是如今的老师傅月工钱,已经是开到了二十贯宝钞,这在曾经是史无前例的,甚至于那些匠人都没有想到会有今日这般的身价。 也正是由于暴涨的工钱,让更多人涌入其中充当学徒,量变引发质变,总归会是有那么一些天才的出现,改革造船的技术。 是以在这次李景隆带领的船队下,虽说没有先前夸张的五百宝船,但实际上也是有两百宝船。 而郑和则只有六十三艘宝船。 这其中所承载的人数,规模,兵力完全不同。 李景隆这边官府共计有五百二十艘船,而郑和下西洋,每次大约是在三百多左右,完全不能对比。 此番李景隆则有将近五万人的规模,其中主力精兵一万五千余人,其余皆是各类随行人员。 其实这次的船队,哪怕是马船都要比原先的要大上数倍,满载的规模可以有十万人,只是装载了一半的人员,其中原因是携带了大量的物资。 单单是供给五万人吃食的各类粮食,就能够让吃上两年左右的时间,其中茶叶,丝绸,瓷器等交易货物,更是有着巨大的货物量。 其中火绳枪就配备了三万多条,火药司最新款的火炮满载所有宝船,弹药更是不计其数。 最夸张的是,马船所携带的战马,足足有三千多匹。 即便是在登陆后,也能够迅速的拉起三千骑兵出来。 考虑到天气的因素,所以并未携带重型盔甲,是特意打造出的皮甲为主。 每条船上,按照规模的不同,配备了三人至十人医师队伍。 可以说是任何细节全都注意到了。 在这之后,还有一个非常夸张的事情,那就是跟随在大明舰队后边的商队。 商队的船只在数量上自然不能跟官府的相比,但是也有将近三百艘的规模,每一艘船只都是装载了大量的货物。 按照随行的规矩,这些商船也是要受到官府的管制。 也就是说,此番下西洋的船只共计有八百多艘,人数近六万,其规模堪称当前世界之最。 对于这次下西洋的重视,在身份上郑和也是没有跟李景隆对比的可能。 曹国公的爵位摆在这里,还是朱元章的亲外甥孙,当然不是郑和能够类比的。 在三个月前,朝廷定下这次的航行后,就已经通过邸报发行海外。 就现在的南洋地区所有国家而言,都已经是得到了消息。 天朝上国大明,将派遣尊贵的曹国公为主,率领船队巡查天下。 这对于目前的整个南洋地区,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些国家的君主,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到大明是多么强大,又是多么的繁荣,这种感觉非常虚,没有什么具体的实际支撑。 就算是有听到具体数目的,也感觉是不是太过于夸张了一点。 而这次在邸报上,关于舰队的规模和人员数目,是直接刊登上去了。 这就是大明的底气,详细的告诉你我安排了多少船只,多少人员过来,哪个国家若是有什么不好的心思,你就直管是放马过来。 半月后,大海之上,夜空中繁星点点,面前是一览无余的海面。 偌大的舰队行驶在这星辰大海上,也是犹如蝼蚁一般的渺小。 李景隆站在甲板上,心里头极为感慨。 从前他觉得大明很大,而真正看到这辽阔无边的大海,心中徒增几分怅然。 “曹国公,这夜深了,怎的还在甲板上,是看着这海上的夜晚太美吧,所以睡不着吧,哈哈哈。” 曹国公的身后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一位身穿华服的中年男子大笑着迈步走了出来。 来人正是目前的大明水师指挥使越巂侯俞通渊。 此番下西洋中,俞通渊担任副统领,管辖水军事宜。 “越巂侯想来是能够经常看到这等海上美景吧。” 李景隆转过头来笑着说道。 原本以为这海上很是枯燥无聊,没想到还能有这般美景相随,倒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俞通渊道:“我哪能经常看,也就出海过一两次,这还是太孙殿下有令旨才行,此番去西洋,倒是能够天天看了。” “倒是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