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发现李卫良的才华很高,最主要的是,在性格和原则上,都很有底线。 这个人在明初没什么名气,史书上也没有记载。 但才华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从那之后,朱英会给部分地方上的奏章,让李卫良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大概是朱英和翰林院唯一的交集了。 其实本来在科举方面,朱英也是要和翰林院的学士们一同指定另外的选取人才通道。 只是因为事情比较多,在这方面,还一直没有开始。 所以听到老爷子说,翰林院要对付自己,真就是一头雾水。 朱元璋笑呵呵解释道:“那还不是因为大孙太过优秀了,锦衣卫的密报里说呀,这些文人们,担心武人的地位会被提高,所以想要死谏,从而让咱对于将士们的待遇,进行限制。” “说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不知大孙如何看呀。” 按照朱元璋原本的脾性,指不定就是血洗翰林院了。 大不了将这一批学士们,全部换掉。 这天下读书人不多,可也不少,区区几十人,即便是什么文人领袖,也影响不了大局。 朱元璋最懂这些所谓的读书人了,真要死到临头,求饶比谁都快。 不过这次想看看大孙如何解决。 这大明的将来,终究需要大孙独自前行。 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早就忘记了,自己和大孙初见的时候,也曾用这句话教导过朱英。 最后的结果自然也体现了出来,东南沿海屯兵几十万,大力建造海船。 只等明年开春,远征倭国,拯救神州后裔。 朱英坦然回道:“这些文人,断章取义倒是有一手。难道就忘记了在这后面还有一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吗。” “现如今,在孙儿看来,我大明要走的是精兵强将的路线,卫所军户,将会成为预备役的存在。” “在文,在武,都是需要一个平衡的点。” “而将士们职业化,专心对外,将会和普通百姓彻底分割开来,从而达到文武互不干扰的程度。” “地方上的安定,将会逐渐转移到大明治安司这边。” “自然,若是这般解释,这些文人们还要胡闹的话,孙儿也只能为他们感到惋惜。” 听到大孙最后的话语,朱元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作为大明皇帝,君权神授,天下主宰。 被几个文人掐住了脖子算什么事情,还真的去听他们的,将大明将士的待遇给降下来? 这天下,是老朱家的天下,可不是这些个文人的天下。 “好,待明日早朝,咱倒要看看这几个学士,会如何作死,希望他们识趣一点。” ...... 秦淮河畔。 “马黑兄如何,我大明将士,可否还能入你的眼。” 朱允炆笑着说道,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几日来,他对于自家大兄,那真是一个心服口服。 很多事情,只有在亲眼看到后,才会有极大的震撼。 那天阅兵,他站在承天门上,看着下方一列列将士走后,也同样被这热血沸腾的一幕所感染。 这样的阅兵,是朱允炆从来没有见过的。 而他很清楚,这完全是大哥功劳。 扪心自问,换作自己,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可想而知,大哥凭借这次的阅兵,已经完全获得了京师三十二卫,足足十八万大明精锐的拥护。 不需要谕旨,不需要虎符。 只要大哥出现在这些将士们的面前,朱允炆毫无怀疑,这些将士都会坚定不移的听从其号令。 往深一点的方向去想。 哪怕是皇爷爷,恐怕也..... “何止是入眼,简直是太厉害了,真的太厉害了!” 一听到这个,皮儿马黑麻就显得非常的激动,言语间对于阅兵的震撼,没有丝毫的保留,真心说道:“允炆兄或许经常看见,并不觉得什么。” “这样的将士,若是放在我们那边的战场上,那就是一支所向无敌的铁军,就算是我的爷爷,撒马尔罕之主,沙阿、呼罗珊的统治者。” “他所率领的无敌将士,也绝对不会是大明十八万精锐的对手。” “允炆兄,能不能告诉我,是怎样无敌的将领,才能训练出这样强大的将士,若是可以,我希望允炆凶能够帮我和他见上一面。” “不瞒允炆兄,在昨天我就已经向安拉祷告,这些素未蒙面,甚至我现在连尊贵的姓氏都不知道的将领,他将会是我一生之中,最为崇拜之人。” “在这里,我向允炆兄隆重的请求,请务必要帮我,对于允炆兄的恩情,我将会铭记终生。” 说到最后,皮儿马黑麻的语气已经变得庄严肃穆,学着大明利益,深深的鞠躬作揖。 看到这一幕,朱允炆心中即高兴,有沮丧。 高兴是因为面前的皮儿马黑麻,给了如此之高的评价。 沮丧是因为大哥太厉害了,他感觉自己和大哥比起来,真的就跟废物一样,甚至可以说没有半点可比性。 不管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