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南卫的细微变化,在朱元璋眼中秋毫毕现,打了大半辈子仗的朱元璋,自然知道镇南卫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并不是说镇南卫个个都能以一当十了,而是在这些将士们的心中,有了信念,有了为大明死战的信念。 冷兵器为主的战争,有一个死亡比例。 比如一万兵卒,当达到一成五的死亡后,很容易造成雪崩的连锁反应,直接溃散逃亡。 优秀的将领,通过练兵,可以将这个死亡比例提高。 历朝历代的名将,甚至有达到伤亡五成,还依旧可以持续作战的。 所谓哀兵必胜,也就是士气的缘故了。 当然,这是不包括困兽之战,亦或是几百上千人的精锐小队。 至少也是万人往上的规模。 而现在的镇南卫,朱元璋保底估计,至少都是能达到五成伤亡还依旧能够全力作战。 当这样的军队出现在战场的时候,对于敌人,那就是一场灾难。 在鼓声的响动中,朱元璋不由朝远方望去。 在那里,又是十六个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 在人员的气势上,完全不比刚才的镇南卫差,甚至隐约还要强上一些。 朱元璋知道,今日像这样的阅兵,这样的卫所,还有三十卫。 其中训练时间最久的十二亲卫,还没有出场。 还有,那压轴大孙直属亲卫玄甲卫。 三十二卫,将近十万八千人,这个阅兵的时间段,最低都得一个半时辰了。 随着一列列卫所的将士走过,整体的气势,都在不断的上涨。 后面出场的将士,普通百姓看不出,可但凡懂兵之人就能察觉到,是越发的强悍。 不管是京师官吏,亦或是外交使臣。 大部分的后背,都已经湿透了。 这是遭受到了将士们的气势镇压。 每个卫所在承天门下的‘向右看!’。 都直接覆盖到他们的身上。 全程高能,身体紧绷。 一些年迈的大臣,已经因为承受不住昏倒,而被官宦拖走了。 “这样的将士,这天下真的有可以对抗的吗。” “我撒马尔罕的勇猛将士们,若是对上他们,怕是连半成胜算都没有。” “为什么,为什么大明的将士如此强悍,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使臣汇报,他们都是吃屎了吗。” “不行,我回去后,一定要告诉爷爷,大明不能惹,太强了,太强了。” “仅仅就是目前看到这些在京师的将士,估计能挡我撒马尔罕数十万大军。” “对于大明,只能结好,不能交恶。” 皮儿马黑麻双手紧握,盯着前方不断走过的大明将士,心中对自己说道。 这一次的阅兵,给皮儿马黑麻对大明,是颠覆式的印象。 这样的场景,真的太过于摄人心魄了。 别说见过,是他听都未曾听说过的强军。 爷爷帖木儿麾下的直属大军,是他曾经见过的最强军队。 在中亚的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可对比眼前的将士来,啥也不是! 阅兵的进行,许多人的心中,开始发生悄然变化。 淮西武将集团,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所有将军,长期掌兵的他们,都是看得目瞪口呆,热血沸腾。 要知道这些将士,可都是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他们作为长官,除了一些直管卫所的指挥使,大部分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将士就完全换了一个模样。 “假如,我率领这样的将士出战......” 这个想法,几乎在所有的将军脑海中冒泡。 麾下有这样的将士,建功立业,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对比武官的兴奋,文臣们在回过神来后,就显得有些担忧了。 按照历史的发展,在建国后的平稳年代,文人一定是压武人一头的。 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这是必然发生的情况。 可现在,随着太孙殿下的出现,好似这个惯例将要被打破了。 一场阅兵下来,谁都能预料到,武人的地位,将会得到难以想象的提升。 就现在京师百姓的反应,都能观测出一二来。 原本百姓对于军队,是反感,厌恶,尤其是兵役,心中抗拒。 这是历朝历代兵役的影响。 可在这一刻,不少壮年男子,心里头已经开始隐约冒出当兵的想法了。 文人的精神领袖,刘三吾。 此刻已经回到了翰林院中。 官宦刚离开,太医还未来,他就睁开了眼睛。 与其一同的,还有两位年纪差不多大的翰林院院士。 一人是张信,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一人是白信蹈,江南地区有名大儒,现翰林院院士。 “先生,这番下来,我等该何去何从,原以为太孙上位,当重用文臣,可如今看来,太孙殿下面善心狠,心中的野望,比之陛下都不逞多让啊!” 五十多岁的掌张信,八十岁的刘三吾,七十岁出头的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