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还在老张家的时候,张晓珠就因为商场空间的缘故,一直惦记着个人隐私空间,搬到县城以后,现成的两间屋子总算能达成所愿了,就跟袁冬梅商量把厨房的小隔间让给她来住。
张为光年纪还小,又在老宅住惯了一屋,如今一家子和和美美的住在一块,他不仅不觉得挤,还觉得十分亲近,但也很了解张晓珠年纪大了,又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单独一间,因此没有任何异议,就这样定了下来。
过年的这段时间,是糖厂最清闲的时候,由于厂内的任务指标全赶在过年前都完成了,正式工们都能放上一段小长假,厂内除了基本的值班人员外,就剩下一些临时工顶在不能缺人的要紧岗位,对于张晓珠来说,这反而是进厂熟悉工作的最佳时间。
家里没有自行车,她只得步行前去糖厂,虽说两地之间的距离并不算很远,但早晨一赶起来,半个钟头也显得极为宝贵,走在路上的时候,张晓珠看着自行车从身边经过,打定了主意要给家里买一辆新车。
当务之急,还是得弄一张自行车票,不然有钱都没地方买车。
“工作证?”安保室的职工拦住了张晓珠,“外来人员得有人作证才能进厂。”
“我是新职工,工作证还没有办下来。”
“哪个车间?”
“炼制车间的澄清工。”
“你叫啥?”
“张晓珠。”
中年男人给人力科室拨了一个电话,在确定有这么号人以后,就热情地放行了,在张晓珠走出门前,还跟她说了一句新年快乐,给她加油鼓劲,让她好好干。
糖厂需要接收来自各地运到侯县的甘蔗,数量以吨计,因此坐落在江边,占地面积大,就连加工的车间都高达十几米,像沉睡的巨龙一样,横卧在地面上,没有老人带路的新人很容易被糖厂迷宫一样的布局给转晕,哪怕张晓珠已经在何小凤的带领下认过路,但还是迷路了。
大概是过年的缘故,路上的人很少,但空气中仍然充斥着一股甜腻的味道,对于在甘蔗地里劳作了十几天的张晓珠来说,十分熟悉。
“同志,你是新来的吗?”从红白色的高大建筑里走出来一名女工,看到眼神略带些迷茫的张晓珠,瞬间就明白了她的处境,面带笑容地与她打了招呼,“你要去哪儿?”
“我想去炼制车间看看。”
“巧了,我刚从里头出来。”
女工指着身后的红白色建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好高。”张晓珠眯着眼睛喃喃道。
女工耳尖,笑着解释,“炼制车间里的设备大多是高大的圆桶,对空间的要求比较高,再加上熬煮炼制糖浆的过程中会散发热量,也需要通风散热,你看屋顶上自带天窗就是这个缘故。你是哪个工段的?”
“澄清工段。”
张晓珠身为化工专业的学生,家乡又正好有一座小型制糖厂,虽说后来倒闭了,但也在她的记忆里留下一些印象,因此大学老师布置论文的时候,她曾经写了一篇与制糖相关的课题,这也是她选择来糖厂工作的重要原因。
起码跟她的专业还有些相关,要是跑到船厂去工作,只怕两眼一黑,真的要把大学四年学过的东西忘个精光了,张晓珠可不愿意这样。
“哎呀,巧了巧了,你我真是有缘分,我是澄清工段的过滤工。”女工笑容开朗,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我叫程英,是去年进厂的临时工,你呢?”
张晓珠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就换来了程英羡慕的眼神,“正式工好啊,炼制车间里的正式工虽然累点儿,但工资是杠杠的,其他车间的羡慕死了。连我这个临时工,每月发的工资加上补贴都不输给他们呢。”
“真的?”张晓珠吃惊了。
“真的!”程英用力点头,“夏天的高温补贴加上工资,都超过四十元了,从去年开始,糖厂就很难进了,我爸托关系还花了好多钱才能进来,不过还是值得。”
一进炼制车间,一股闷热混杂着更加甜腻的味道扑面而来,还有轰隆隆的机器声响,对于还不是很习惯的张晓珠来说,隐隐有些头晕。
她跟在程英身后,一路上很沉默,但程英过年在厂内值班,找不着人说话,一个人也能聊得眉飞色舞的,一点也不冷场,“厂里年前解雇了一批临时工,开大会的时候说他们懒惰偷懒,不积极完成工作,光是我们炼制车间的就辞了七个,也不知道新来的都是什么人。”
程英边说边抱怨被辞退的临时工,其中有几个年纪大的老爱偷懒,就喜欢把活丢给他刚进厂子的年轻人,把一个脾气倔的年轻女孩给惹火了,趁着厂领导下车间视察,直接揪着人把那一串偷懒的临时工都给举报了,因此才惹出了后续的事件。
“这人胆子好大。”
“可不是吗,就是在职工内的影响很不好,现在宿舍里都没人搭理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过年,也没回家,看着好可怜。”程英看了一眼手上的表,惊地跳起来,“哎呀时间到了,我要去检查机器了,你就在里头随便逛逛,千万不要乱碰乱动,弄坏了什么零件,咱们可都赔不起。”
说完,她就急匆匆地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