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明第一贡生
  4. 第456章 扬帆
设置

第456章 扬帆(2 / 3)


道:“这是用水汽带动转轴,以转轴的运动,使得织布机运转,一堆的织布机只需要有几个人照看,随时在出现断线等事时,进行补救便可。如此一来,一个熟手的织布女工,便可以照看五六台织布机,速度更快,一天便能织出来几十丈布。”

李荣苦笑道:“张先生,言笑了吧?”

“嗯?”

朱祐樘回头看了李荣一眼。

你个老太监,居然质疑朕的秉宽在信口开河?

张周笑着指了指道:“李公公,真不是言笑,传统的织布机也有一些弊端,我也经过改进了,这是飞梭,有了飞梭,织布便无须人手去增加横线,以后应该发愁的不是缺少女工,或者织布慢,应该担心草不够用了。”

草也就是。

在华夏历史上,提到“”,其实更多是木。

一直到宋元之后,草才逐渐成为百姓日常御寒之用,但因为织布效率低下,多也是用以作为填充物使用,明太祖时就规定每农户必须要种植一定的草,以保证军需和百姓日常所用,草也算是大明很重要的经济作物。

“那倒是挺有意思的。”

朱祐樘知道那机器不过是个织布机,对自己没危险之后,也终于敢走过去,好好观察一番。

但见布匹在没有人织就的情况下,便一点点产生,并开始逐渐成布卷,朱祐樘也会觉得很神奇。

……

……

因为织布的房间很吵,朱祐樘也只是简单观察之后,便与张周到了工坊旁的实验室内。

“秉宽,这织布机,你准备几时推广开来?”

朱祐樘作为皇帝,当然知道大明百姓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

种植粮食这种事,暂时看来还无解,开垦荒地没那么容易,剩下的就是从海外找寻新作物,这也需要时间。

但若是在织布效率上起来,会极大改善大明百姓穿衣的制约,毕竟对于一般人来说,一身普通的粗布麻衣穿个十年八载的都是正常的,缝缝补补又一年,甚至有人一件衣服穿一辈子,在很多地方也都有。

张周道:“陛下,要推广还是要先能制造出那么多的织布机。臣的想法是,先以官办的织布工坊,招募女工回来进行学习和训练,等她们学会之后,织布机数量增加之后,再逐渐推广到民间。过个几年,争取在大明每个大一点的州府,都会有织布工坊,所产出的布匹也可先用于军需调度。”

“对对对,先保证西北将士的用度。”朱祐樘听了之后大感欣慰,“西北过去数年也早就跟朝廷提出,要更换军服等,但哪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呢?若真能做到大批量的织布……那大明布匹还不是想用多少有多少?”

李荣笑着提醒道:“陛下,您忘了张先生所说的?到时应该担心草不够用了。”

朱祐樘道:“是该做出一定的改善。回头下旨到各地方,增加种植草的田亩,以后由朝廷来收购,以保证农不至于有损失。”

张周道:“陛下,光靠官府采办还不够,应该派专人进行采办才可。否则要靠地方官的话……只怕会打击到农的积极性。”

“嗯。”

朱祐樘大概明白张周的担忧。

这是上层跟底层之间沟通的断层,如果全靠地方官府的话,这种割裂还会加剧。

只有皇帝直接派人去,才能最大程度改善这种状况,但这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毕竟办事的仍旧是人,所谓的制度也都是人在执行。

……

……

说完了织布的事,朱祐樘坐下来,显得很感慨道:“秉宽,去南洋的船回来了,带回不少东西,有你需要的,应该会在一个月之后,送到京城来。”

张周拱手道:“多谢陛下挂心。”

朱祐樘道:“而今要派船去西洋的话,你看是否合适呢?”

朱祐樘这是先做决定,再来问张周的意见。

之前张周已经跟他规划过,让他知道,原来在海外还有一片很大的领地,甚至比大明的领土都要大,而且地广人稀,更重要的是那边的人近乎与刀耕火种,没有马匹、牛羊这些牲口,甚至连轮子都没有,甚至一些有几百万人口的大部族,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更没有铁器,甚至连青铜器都只是作为贵族装饰之用。

这样的部族,简直是一打一个准,派几千人的军队,就能征服一整个国家。

历史上,阿兹特克人、印加帝国都是被欧洲殖民者靠几百人征服的。

所以朱祐樘才会有那么深的执念,要把海外之地纳入到大明的版图……

张周道:“以江南造船上的上奏,按照臣图纸所造的大船,到现在仍旧未造好,只是造出几条中型的船只,若是要远洋航行的话,只怕要先等到二月之后。但臣又怕,在未来数月之内,正是海上飓风横行之时……”

既要出海,张周就要把出海的所有困难说清楚。

不是说派出船队,就一定能收获回报的,万一船只一去不回,从此之后连音信都没有,别到时被朝臣赖在我头上,说是我把他们给害的。

朱祐樘点头道:“海上风大浪大,若是再遭遇到极端的气候,出任何意外都是有可能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秉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