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周守藏史
  4. 第九十三章 《列国志·策》
设置

第九十三章 《列国志·策》(2 / 2)


??????.??手#打#更#新)

若是深下雷雨之时,其声随雷电奔腾,如打鼓震天,在彭蠡泽之四周,皆能听见。

听欧冶这么一说,风允恍惚道:“是涨水?“

夏季多雨,其湖必定涨水,而泽内浪花滔天,其庄稼未成,怕就被卷席入泽..

但...

“为何这远泽之地,也无多种?”

风允不解,即使是平原之地,夏雨之时会湿润,但也可种稻稻,禾苗也。

九黎三苗是最先种稻的部族,之后才传入炎黄之地,纳入百谷。

稻需水。

这彭蠡泽之周围,分明就是稻之良地,只需测量夏雨之时的水位之高低,河流之走向,地势之变化,即刻划定可种之区域!

可风允观这一路,只能说完全不似他在大庭或是越国那般一一其城外皆是良田,

分做食邑。

也就在城外周边,倚靠河流之处,有些许稻由甚少有开辟水渠,引水挖田的。

望将近苗方城,风允感叹:“方苗之地,若是安排得当,民食稻鱼,可食无忧啊。“

苗方城外有河道,河道分出溪流其上甚多有渔舟泛行。

可渔舟之上的苗汉,望之面色饥黄,不像是食无忧..….

风允不了解苗方之事,此时倒是疑惑纷纷。

“这民事乃大事,可就是一个苗方之地的民事,我也满是疑惑困扰。“

随即感叹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不欺我。“

此先风允在大庭时,为守藏史,只行守藏史之责,多是城中事,

而在越国时为使节,多是行出使之事。

以国之视角观农事,他不胜多解,

以民之视角行农事,他不比阿嫂。

但若要出仕苗方这样的国家,他必需观其薄弱之地,只有攻其薄弱,方才能得其君主之重用。

从彭蠡泽至苗方城。

可见,农政如此之乱!

此为苗方国弱之由。

农政为国之基础,农政若无,其余政事也难成。

风允一眼断定,苗方无政。

当然,无政非无管制,只不过不成规矩,且得且过,难成大器。

“行政需兵,而征兵需粮,其中细则更是繁多...但还是要从农事起。“

风允轻声自语。

当然,行政之前,需国君认同,若是苗方与我无缘..

女娲传承在此,其女娲氏似乎在苗方有自己的谋划,他总不能因为传承就带走女娲氏。

而他虽可思,计谋行之,让苗方君主不得不用他之策,但..

不该以己欲而乱国也。”

“若是苗方君主不认同我,那我游历苗方国情后,寻得治理之解,递之以表,就去别国吧。”

风允有一想法,就是记录此时各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

记录为《列国志》。

再以列国之问题,作谋略以策之。

这天下终将会合一,出仕哪一国对风允这个后世之人来说,都无差别,他之所行,暂为学而强已罢了。

这《列国志·策》,也算是他周游列国,对所见所学的一个记录。

志,一地之记事也。

策,国情之策论也。

”《列国志·策》,我写之,应前为史实,不作虚假,后我作注,为我之策论。“

“后读之人,可观我策论而阅其史实,亦可观其史实而思我策论。“

当然,也可看做风允一生的传。

他乃后世之魂,来此西周,若能著书立说,即使不如儒道墨法..十家那般为显学,但留下些许印记,也不枉此生矣。

不过他此时,所学尚少,还需沉淀。

这《列国志·策》,前为史实,本就有之,风允只需周游列国,即可完成,后面的策,不管成败与否,皆为经验之谈,他将用其一生编撰。

...

苗方城下,风允驾车,抬头而望这苗方城低矮,黄泥与青石垒建,城墙不伟,若是有大军来袭,怕是顷刻就倒。

但城墙之上,飘扬数十兽旗,其上隐隐有威之力,其中恐蕴含巨大的力量。

“停下!”几個苗兵手持长矛,将风允的马车拦下,其目中惊讶,似乎不认为会有如风允这样的人来的此地。

其一人用九黎语,激动道:是周人,快去通知苗子亿虎!”

有一人紧忙道:“你们看好了,别像上次一样,别人抢了去!“

随看这人跑进城,又有儿名苗兵围来。

可都被最先发现风允的几名苗兵给拦住。

“你们是哪国人?”一个苗兵开口询问风允,但车上无人会九黎语。

风允微眉,这语言之事,他若想在蛮夷之地周游,怕是得苦学一番。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