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说老糊涂了, 老糊涂了,你可千万别当真。
事实上, 老人们精明着呢。
老人家活了一辈子,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就你那点小把戏?他们会看不破?
之所以常说老糊涂了,那是他们愿意在你面前装糊涂。
以前赵母一听王梅芳哭穷就急三火四的掏钱补贴, 那是她老人家心里乐意,高兴给钱宠孙子。
可是, 你不能把老人家乐意花钱宠孙子的态度,当成理所当然, 天经地义的提款机啊。
“呵呵”王梅芳干巴巴的尴尬笑着。
没得到想要的效果, 适得其反的被将了一军,让她瞬间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滋味。
“你家爱勇呢?你们两口子不是准备送他去部队吗?定好时间了没?”赵母对孙子的关心和疼爱是真心的。
她摇着头,冷眼看着白白嫩嫩的王梅芳, 光是自己长得好看, 能生养却又不好好培养孩子成才, 有什么用?
放任十五六岁半大小伙子在家里, 成天在村里游手好闲的吊儿郎当。
“定了,等过完年, 出了元宵节就送走。”不提这事还好, 一提起把儿子送到部队去吃苦,她就牙狠狠的暗怪赵国生吃饱了撑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管到她家去了。
过两年他儿子就可以成家立业,她就可以懒散的等着抱孙子了,偏偏他多嘴, 有的没的跟赵宏生说了一大堆她不以为然的大道理。
结果,第二天,赵宏生拎着东西去二大爷家串门了,下来死决心要送大儿子去部队当兵了。
头一次,王梅芳厌恶朝中有人好办事的方便,也不知道二大爷谁打了个电话,她大儿子进部队当兵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从头到尾就用了一天时间,这事快得令她有些猝不及防,想拖延时间来其他办法给大儿子找个工作的时间都没有。
主动托二大爷定下的事,她可不敢有贼胆去撺掇着反悔,除非他们一家不生活在赵家村了。
“当兵好,让爱勇在部队里好好听首长的话。”由本家二大爷出面打了招呼的事,不论分到那支部队,赵母都很放心的,二大爷总不会害自家孩子。
刘兰秀:“······”孩子离开她身边去当兵,也不知道要在部队里待几年,吃什么苦,好什么好?
“哼,你懂什么。”赵母哪里看不出她脸上那点不乐意。
愚蠢,二大爷是什么人?上过战场,杀过鬼子,又跟国民党干过架,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认识的首长多了去了,随便把他扔那支部队也比带着赵家村种地强。
想不去当兵也可以啊,有本事学老二家的孩子啊,要么学一门吃饭的手艺,要么努力好好读书。
两者都不沾边的人,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还不死死抓住,还在那里生闷气的埋怨。
赵母在心里鄙视目光短浅的老三媳妇,她忘记了,一开始听到孙子去当兵,她也是不情愿,不高兴的。
在赵父狠狠对其一番妇人之仁的教育之后,又把利害关系挑明,她才恍然大悟的明白过来。
“爱东和爱泽那两臭小子呢?最近怎么都没看到他们?”赵母想起好些天没看到老三家的孙子了,实在有点想念的紧。
“爱东跟他爸去他外婆家了,爱泽在他二伯家和他们两个哥哥学习呢。”王梅芳收起心中那点小心思,把搭在赵母腿上的小毯子掖了掖,笑着说。
“哟,爱泽那小子也静得下心来学习?”赵母几个孙子中,赵爱泽是最为调皮捣蛋的。
好几次早上他扯谎去学校读书,结果在后山爬树掏鸟蛋,然后被人告诉他爸,让他爸用棍子追着在后面打,赶着他去学校读书。
王梅芳:“······”他儿子再怎么差,也不能考三十几分的低分数。
“老师说他读书很有天赋,只要多努力,考高分一点问题都没有。”这话的真假和掺水多少只有王梅芳自己清楚了。
“好好好,读书好,只要他愿意读书,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供着他。”鉴于王梅芳以往的夸大其词,赵母并不是很相信,但是孙子愿意读,他们咬牙坚持也得送。
“姆妈,你就放心吧,等爱泽考上镇上的初中后,他肯定会更加努力读书的,不会像爱强一样,考个三十几分让你难过的。”王梅芳总喜欢踩着别人来夸自家人,这种习惯很不好。
或许是赵国生家三个孩子考上镇上初中的实力刺激到她某根精神了,再对比下自家大儿子被迫远离家乡去外地当兵,心里难受的有点口不择言了。
赵母:“······”
不会说话可以闭嘴,没人当你是哑巴。
虽说爱泽最小,最得她老人家欢心的还是爱民和爱强,一个是长子嫡孙,谁也越不过去,一个是嘴最甜,最孝顺,不论那天读书再累再晚都会过来看望她,问声好。
在这里,她脑海里也没有忘记同样每天过来问好的赵国生家其他几个孩子。
要不是刘兰秀前两天过来学织毛线衣,顺便把他家三个孩子的通知书拿过来给她看过了,她今天说不定真的信以为真的误会赵爱强成绩很差,差到只有三十几分的低水平。
想想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