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他们还能说啥。
不说几个儿子儿媳回房是怎么埋怨的,杨老婆子这会儿也在房里和杨老汉低声说这对策呢。
“我看他们是不用心干活儿,明儿你别去了,谁工分最高,谁最低,也不会照着你来比较,我倒要看看他们会不会好好干活!”
于是第二天吃了早饭后,杨老汉也背着背篓和他们一道出门,但由于分的地儿不同,所以也不会一起走。
杨老汉在外面捡了点干柴,装了半背篓便悠哉哉回到家。
杨二奶奶刚把家里冬天的衣服啥的拿出来晒,就见那边院子里杨老汉放下背篓,于是高声问道,“老三今儿没去上工啊?”
杨老汉也回着,“今儿没去。”
“是该好好享福了,”杨二奶奶笑道,“老大他们这么孝顺,你早该在家待着带孙子才对。”
不说杨二奶奶这话是不是讽刺,但杨老汉和杨老婆子却动了一个心思。
“老头子你进来。”
堂屋里带着毛蛋的杨老婆子对他轻声道。
杨老汉也不管背篓里的干柴了,快步进了堂屋。
“你也一把年纪了,大哥早就不干活了,二哥呢又是放牛的轻巧活儿,要我说,你也甭去了,家里三个儿子三个儿媳妇,还不能让我们好好养老?”
杨老汉闻言心动,可又舍不得自己那点工分,“老三的工分挪出去本来就少了,我再不去上工,那工分不就....”
“你不去,他们也知道家里的工分吃紧,要想过个痛快年,他们也会铆足劲儿去干,”杨老婆子柔声道,“我还想你多养养身体,也好多陪陪我。”
杨老汉听得心里舒服,于是点头道,“那我就不去了。”
大花在堂屋门口站着,听到这话赶紧往晒坝那边跑。
她也没有那么傻,晒坝那边是沈凤仙在干活儿,没有一上去就说杨老汉的决定,而是先和几个小伙伴在一旁玩了一会儿后,再沈凤仙擦着汗坐下时,大花才走过去。
“大娘,狗蛋哥哥已经好多了,今儿还想下床。”
沈凤仙也知道狗蛋好些了,此时带着笑点头,于是便道,“你奶在家守着他吗?”
“嗯,”大花点头,接着又说,“爷爷也在家呢,奶让爷爷不去上工了,说以后大娘和爸妈还有叔叔他们会养老。”
沈凤仙心里一沉,又细细问了几句,见大花说得颠三倒四的,便知道她只听了个大概,但也足够了。
婆婆不让公公去上工,可老三两口子的工分也挪走了,这下家里就少了三个上工的人,那就不知道少了多少粮食了!
沈凤仙顿时焦急起来,在看见孙桂芳背着玉米回来后,连忙上前帮着卸下,接着又拉着她低声道,“你知道公公不上工了吗?”
这话还真有些拗口。
孙桂芳还真不知道,“不知道,昨儿不是还上工了吗?”
她和杨继西还碰见杨老汉去找记分员看工分呢。
“谁知道呢,”沈凤仙本想多埋怨几句,可一想老三两口子现在的日子可比他们滋润,于是松开手,“烦死了。”
孙桂芳:.....
她打开竹筒,舀了点凉茶进去,便背着背篓又走了。
在山坡上,和杨继西遇见了。
见杨继西背篓里满满的一背篓不说,上面还横放着一口袋玉米,这至少也有一百六十多斤了,她连忙道,“别背这么多,多跑几次也行,背多了压着了。”
“知道知道,我觉得还挺轻松的。”
杨继西笑道。
记分员是在晒坝口子上坐着的,来一个人,她扫一眼就知道背了多少回来,然后下笔记录,在傍晚的时候整理工分。
杨继西收麦子的时候,每天就是九工分,这两天收玉米,不是九工分就是满分十工分。
再看杨老汉一家,记分员嘴角一抽,晚上回家,她有些好奇的找出去年的工分本,发现杨老汉一家,还是杨继西的工分是大头后,不由得叹了口气。
其实把工分挪出来挺好的。
而除了沈凤仙外,其余人回到家才知道杨老汉没去上工,顿时愣住了。
而杨老汉也才从记分员那回来。
他黑着脸不让儿子儿媳们进堂屋,自己站在堂屋门口,对着院子里站着的几人大骂着。
杨继西和杨二爷爷从河里洗了澡回来,正好听了个正着。
“最高的工分才七工分?”
杨继西掏了掏耳朵,有些难以相信。
孙桂芳也早就洗好了,此时披散在身后的头发也已经半干,她端着菜进堂屋,顺带说了一句,“还是大嫂的工分呢。”
“噢哟,”杨继西惊呼,接着晾好衣服,洗了手,也去帮忙端碗筷,坐下时还很惊讶,“大哥他们反抗了?”
“怕是没那个胆子,”杨二奶奶轻笑,“我听说他们家一直没吃啥油水的东西,这肚子里没食,干活也没劲,不过明天就好了,狗蛋爷爷不去上工,为了粮食,他们几个也会好好干活的。”
“一听就是娘想出来的法子,”杨继西夹了筷子凉拌猪耳朵,嘎嘣脆,可好吃了。
他们晚上吃杂粮干饭,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