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只用一次考核成绩评判孙子们。
没阅览过其他孙辈的日常功课,但关注过弘皙的作业。知道此番考试不是长孙失常发挥,就是正常水平。
这个结果是怎么造成的?
两种解释,要不就是弘皙天赋平平,要不就是他读书不够用心。
若是前一种,尚未发现弘皙下定勤能补拙的决心;
若是后一种,不得不说就是太子没怎么关心儿子的教育。
不论哪种情况,康熙很难对太子与弘皙满意,尤其与老四家的两个孩子做对比。
偏偏不能透露这种不满,还要夸赞弘皙当属于孙辈最佳。
言不由衷,即便是皇帝也憋屈,康熙却不得不为之。
太子近年的表现着实与大度毫无关联,实在不敢赌弘皙在太子的教育下能够有容人之量。
还是让老四家的孩子低调发展。一方面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赞誉让他们迷失了方向。
二月初,摸底考结果公布了,但此次没有公开各人的答题内容。
康熙表扬了弘皙,公开表态希望他作为皇长孙能带着同辈中人一起进步学习。
小辈们的上学时间定在惊蛰之后,还有五天的准备。
皇孙们各自挑选两名伴读,此外另有一批被点名必须来上课的学生。总计约为五十五人,不按年龄,而按目前的学习进度分为两个班级授课。
初步决定,开始一个月采取住读方式。以后会不会走读再议,具体的课程安排等到上课之前一天公布。
再议的原因,康熙不会透露是他还没考虑好。
要去北郊庄子问问老四有没有建议。既然弘晖与弘昐能出类拔萃,或许老四有特殊的教育方式。
**
**
二月初三,龙抬头的后一天,北郊庄子的安保措施比以往更加森严。
胤禛在半个月前就为此做了准备。
武拂衣捎话给他,皇上将在二月来北郊庄子视察珍珠养殖,要把答疑方案预备好。
诸如如何想到养殖珍珠、做这件事的灵感来源、将来有何计划等等,都可能是皇上会问的问题。
雍郡王需给出合适的回答。
武拂衣不可能对康熙讲实话,叫胤禟搞来河蚌之初是想着四阿哥府的生计问题。
后来,她先搞出了玻璃窗。虽然这个暴利产业给皇上垄断,几乎所得利润都投入牛痘接种与医药研究中,但她也得了康熙从中拨出一小笔分红赏赐。
别小看稍许分红,雍郡王每年本就有例银俸禄,外加分红,如不奢侈度日是够用了。
养殖珍珠的周期较长,以年为计数。由于时代的限制,京师之地对于珍珠养殖不够友好。
对环境有要求,基础是水质与温度的控制。太冷太热都不行,而以目前的技术在北方养殖的挑战就是如何越冬不被冻死。
武拂衣等第一批珍珠成功出蚌,足足用了三年时间。在庄子上弄出一个超大暖房,挖池子控制温度,还要把控水质的酸碱度与矿物成分等等。
这事不好搞,需要投入过量精力。而今也不指着它为郡王府添一笔私产,还不如卖自鸣钟、怀来钱快。
索性做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给胤禟指了一条路,他要是有兴趣可以搞一搞珍珠养殖与奢侈品出口。
不是白送胤禟一条产业链,其实是要去着手解决一个问题。
去年下江南,发现富庶之地多有游民。
人口增多,但是能耕种的土地有限。多余的劳动力进城务工,比如选择成为码头工人、街头卖艺、丝棉行业的织工等等,就被叫做游民。
区别于农民,这类进城务工者的流动性较大。而与有产业的商人对比,打工人的收入又不稳定。在安土重迁的时代,这群人并不受到社会的认同,被视作不正当的职业。
早些年,汤斌在世江苏巡抚,他搞过“毁淫祀”。
大致说来就是不允许任何奢靡的行业。禁止打牌、酒楼卖艺,甚至不许妇女去寺庙,商人更加不许在逢年过节举办迎神赛会,杜绝游民的产生。
汤斌认为工商业会带来奢靡风气,而一味鼓励农事。
这些政令却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只能管得了一时,持续不了太久。
不能在城里打工,回到农村又没有足够多的土地去种植,人闲下来吃干饭没钱赚,反而更容易游手好闲。
虽然汤斌已经去世,江南地带对于手工业者的约束不比当年,但朝廷仍是没把这群人所做的事情视作正当职业。
不给正名,不代表这类游人不存在。
随着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这个涵盖多种庞杂职业的群体会越发扩大。
武拂衣认为比起任其在社会边缘发展,不如正视经济发展规律。纯农耕时代已经过去,商业与制造业早晚要发展起来。
朝廷不主动去关注这一群人,约等于放任不安定因素发展。
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群体多流动于南方,这不就是主动给人递刀子。一旦兵祸起,遭罪的还是底层百姓。
不如尝试改变,珍珠养殖是一个切入点。
不是所有人都有地种,可以给他们提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