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哈秃城。元廷太师哈剌兀正半躺在帐篷里,听手下的万户给他讲述彻彻尔山之战的战况。
哈剌兀在元廷之中地位极高,他本就是实力强大的蒙古部落首领,女儿又嫁给了元帝为妃。他直接统帅的四万骑兵又是蒙军精锐中的精锐——怯薛军。
哈剌兀冷笑一声:“索林帖木儿真是个蠢材!我早就说过,此人只知道喝酒,玩女人。迟早要吃大败仗。这回可好,本部兵马被全歼,还做了明军的俘虏。”
万户建议:“如果明军趁势北上,对我不利。太师,我军是否先撤出兀良哈秃城,暂避明军锋芒?”
哈剌兀摇头:“没有必要!明军深入草原腹地千余里,现在得了这样一场大胜,十有八九会班师南归。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来了又如何?我的四万怯薛军是大蒙古骑兵最后的荣光!有长生天的保佑!真要开战,明帝的那个儿子恐怕不是我的对手。”
哈剌兀是个极度自信的人。过分的自信有时候就是自大。他其实从来没跟明军打过大规模的战役,缺乏大战的经验。他犯了一个大错——用一百年前的眼光去看汉人军队。可惜物是人非,如今的大明边军不是腐朽的南宋军队。洪武朝前十二次北伐,明军使用的都是以骑兵克制骑兵的战略。无论是作战经验、战术素养,朱棣手中的十三万大军都丝毫不逊于他手中的怯薛军。
且,明军还拥有一位继承了徐达衣钵的优秀统帅——朱棣。
接下来的几日,一份份斥候侦察得来的情报传到了哈剌兀耳中。明军没有南归,而是一路北上。哈剌兀的部将们都建议撤离兀良哈秃城。哈剌兀开始的时候觉得很惊讶:占了这么大便宜,那个叫朱棣的明国皇子还要接着打?
之后,哈剌兀显露出自己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一面。他杀了一名主张撤退的部将,放出狂言要以少胜多,全歼进击的十三万明军,活捉明帝的儿子。
哈剌兀的决策正和了朱棣的心意。朱棣最怕的就是他带着人跑掉。
又数日,明军赶到了距离兀良哈秃城二十里的地方。
朱棣帅帐。
张玉有些担忧的说:“殿下,我去城外侦察过了。看城头上的旗帜,驻守兀良哈秃城的四万蒙元军是怯薛军——蒙元骑兵中精锐中的精锐。”
朱棣闻言一脸兴奋:“精锐?老子打得就是精锐!怯薛军?可是帮成吉思汗起家的那支怯薛军?”
朱棣久在军营之中,已经变成了一个丘八王爷。经常不顾礼仪,蹦出粗口自称“老子”。
张玉答道:“正是。怯薛军一直负责蒙元王廷的卫戍。”
常歌闻言插话:“也就是说,蒙元王廷可能在兀良哈秃城?”
张玉道:“有这种可能。”
朱棣亦是大喜:“那再好不过了!老子可以把蒙元王廷一锅端!”
其实蒙元王廷还真不在兀良哈秃城。哈剌兀带怯薛军来此地,最初的目的是在此地演兵。
敌人近在眼前,接下来要制定战略。
朱棣冷静的分析:“兀良哈秃城虽说比不上咱们北边重镇墙高城坚,可始终是一座城。咱们的弟兄大都是轻骑兵,此次北伐目的是寻找蒙元骑兵主力野战,没有携带攻城器具,攻城战是不可行的!为今之计,是要吸引怯薛军出城与我们野战。”
朱能赞同:“殿下所言极是。若他们出城野战,咱们丝毫不惧他们。”
邱福道:“不如来一招引蛇出洞?”
朱棣思忖片刻后说道:“先派人佯攻,而后诈败,全军后撤,引怯薛军出城追击咱们。咱们再杀一个回马枪。”
道衍说:“既然是佯攻诈败,就需要有人做出牺牲,统帅那支‘败军’。”
张玉看了一眼常歌。他知道眼前的监军大人对他的忠诚抱有怀疑。这种怀疑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侮辱。张玉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主动开口:“殿下,给我三千人。我愿率这三千人攻城。”
朱棣有些舍不得张玉:“张玉,你还是别去了。我挑个其他卫所的千户带队就是。”
张玉却道:“殿下,佯攻诈败的任务万分重要。您把这个任务给其他千户,我不放心。还是我去吧!我知道做这件事十有八九会阵亡。可我不怕死。也省得有人怀疑我这个降将对您不忠。”
说着话的时候,张玉的目光一直盯着常歌。
朱棣想了想,说:“好吧。打仗,总要有人做出牺牲。你愿意去,我不能拦你。你放心,若你战死,你的家眷我会妥善安置!记住,三千人至少要死两千人再撤退。”
张玉拱手:“遵命!”
张玉接了这个送死的任务,立即挑选了三千兵士。当日下晌,他率领三千敢死之师对兀良哈秃城发动了进攻。余下的十二万人马只是摇旗呐喊,没有参加强攻。
这是一场惨烈的攻城战,怯薛军依托城墙,用弓箭、火炮不断攻击攻城的三千明军。不及半个时辰,三千明军阵亡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