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虽被裁撤,洪武帝却不是没有耳目。他心里明镜一般,眼前这场声势浩大的“保举新储君运动”,幕后主使者是蓝玉!你蓝玉一句话,从京城到地方的官员们像得了圣旨一般,齐刷刷的上折子。百官这是视你为“二皇帝”啊!若你要有反心,恐怕这大明朝要改姓“蓝”!
洪武帝心中怒骂道:直娘贼!朕也偏向于立允炆为储。只不过,轮不着你蓝玉多嘴!
洪武帝转头问解缙:“京城里的官员,有谁没上折子保举皇长孙?”
解缙答道:“臣没上折,翰林院掌院学士刘三吾没上折,锦衣卫北镇抚使常歌没上折。”
年轻的解缙跟常歌持有相同的观点:立储轮不着臣子多嘴。
此时的解缙是个聪明人。可惜,权力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二十多年后解缙做上了内阁首辅之位,位极人臣。那时的他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竟然掺和进立储的浑水中。最终因此而死。自然这都是后话。
洪武帝微微一笑:“你、刘三吾、常歌还不算蠢。”
说完洪武帝指了指满地的奏折:“你怎么看这些劳什子?”
解缙答道:“启禀圣上。有人想借立储之事谋取拥戴之功。”
洪武帝一脚踹倒其中一摞折子:“你私下跟同僚好友们放一句话。就说朕说的,朕的二十多个儿子中,四皇子朱棣最像朕!”
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是在跟群臣暗示,朕想立朱棣为储君!
解缙道:“臣,遵旨。”
洪武帝有着犟驴一般的性格。所谓犟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也!凡是臣子们觉得对的事,朕偏偏不听你们的!
洪武帝心中的立储天平,在这场“保举运动”过后,悄悄偏向了朱棣那一边。
解缙将洪武帝的话传给了同僚、好友们。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蓝玉如今养了一群打探风声的耳目?很快那句“朕的二十多个儿子中,四皇子朱棣最像朕”就传到了蓝玉耳朵里。
蓝玉急眼了!
当夜,他再次聚集党羽议事。
蓝玉心急如焚:“圣上的话已经很明白了!他想立燕王为储!燕王那人包藏祸心,真让他做了储君,大明朝必将永无宁日!”
永宁侯孙恪道:“咱们这些人都是追随凉国公的。天下谁人不知燕王跟凉国公不睦?要让燕王当了储君,来日登基成了天子。还有咱们这些人的活路嘛?”
景川侯曹震道:“没错!绝不能让燕王当上储君!依我看,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说完曹震竟做了个割喉的手势。
蓝玉连忙摆手:“老曹,你这话说的出圈了!再怎么说燕王也是圣上血脉。”
蓝玉的目光投向蒋瓛。蒋瓛如今是专门为他办秘密差事的一条狗。去年在伏牛山搞假行刺真栽赃,其实就是蒋瓛的建议。
蓝玉问蒋瓛:“你有什么法子,能让燕王退出争储?只要他退出,皇长孙做储君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蒋瓛敷衍道:“这个,我得好好想想。”
孙恪建议蓝玉:“凉国公,我觉得您还是要跟皇长孙深谈一次!咱们这些人现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皇长孙究竟是什么想法咱们谁也不知道。这哪儿行啊?”
蓝玉点头,吩咐吏部尚书詹徽:“老詹,你明日去趟东宫,让皇长孙夜间来我这里一趟。”
蓝玉执掌大权数年,似乎已经认不清自己的位置。朱允炆是主子,他是臣子,哪有主子到臣子家里求见的道理?
第二日,朱允炆正在东宫内先太子的灵柩前守灵。常歌带着大汉将军们在灵柩前充当仪仗。
吏部尚书詹徽走了进来,跪在朱允炆身边耳语几句。常歌看到朱允炆点了点头。
傍晚时分,朱允炆起身:“常歌,我要出宫一趟。就不带随从了。”
常歌连忙劝阻:“小主子,您要出宫微臣不敢拦您。可绝不能不带随从!您身份尊贵,万一在宫外遇上点什么事,微臣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朱允炆道:“好吧,我不让你为难。你带两个大汉将军,换上便服随我出宫。”
常歌领命,跟两名大汉将军换上便服出得东宫。
常歌小心翼翼的问:“敢问小主子,您这是要去......”
朱允炆答道:“去凉国公府。上晌詹尚书替蓝玉传话,说蓝玉晚上要见我。”
常歌脱口而出:“小主子,万万不能去!”
朱允炆停下脚步,转头问常歌:“为什么不能去?”
常歌道:“小主子,如今百官正在上折子保举您做储君。您应该知道,这是凉国公的意思。这个时候您去见凉国公,若让圣上知道,圣上会怎么想?”
常歌说的很婉转。朱允炆少年老成,立即领会了常歌的意思。他道:“嗯,你不愧是当了二十多年皇差的人。思虑就是周全。你说的对,我不能去。”
朱允炆忽然命令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