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书生接话道:自刘孝忠,吴继明诈骗常德军民弃城后,八年了,府学没有学正、监、山长,只有几个还有心求学的学生在此坚守。府学早冷火秋烟了。 邓紫光见他衣着破旧,但干净,虽然面露饥色,却举止得当,便邀请他过来喝一杯洒。中年也不客气。 书生自称姓鲁名之明,字子秋,卢阳人,年仅二十四,却显得出老。到常德府学求学,被困于此二年未返。邓紫光自称静江府邓姓,回岁陵成亲,路过常德府。不知兄台为何这般落泊。 鲁之明道本一心向学,也颇受族人支持,合家凑成学资送我来常德,没曾想几年不开考,我也是坐吃山空,惭愧,惭愧。 邓紫光:你在卢阳出生,此地也属西南嵠峒之地,想必应知历史上,此地多有民乱边衅,如何治理,兄台有何高见? 鲁之明听邓紫光这一问,不禁抬眼细看,见邓紫光面容淡泊,有些城府样,不象显贵之家,倒是侧旁的少女举止有度,使敛眉端坐,光彩照人。想是邓紫光带着贵家女子回乡,看来邓紫光也是有来头的人。 鲁之明稍加斟酌道:学生自幼时在卢阳长大,在私塾中时有些读前人笔记,湘湖嵠峒地力厚,农事较岭南发达,人口稠密。但其人多讼争,盖因大户争地争水争柴山。一部分弱者被赶进山中,利益逐渐为大户所瓜分,甚至公共山田林场逐渐为官私勾结侵夺。土官不能抵制□□,不能先行怀柔,以安其民众,不能办工场开商路,不能使民得生业,甚至土官息自己就是豪强。大户们遇见不讲道理的就讲法,遇见不讲法的就讲力量。招抚司无作为,行政失当过,这是历史情况。 如何治之?唯有抑强扶弱,均田减赋。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对策,只不过千百年来,朝廷都这么干,如汉武分田到北魏均田制。 邓紫光:你说到了抑强扶弱,这就是如何解决豪强,问题是要用武力,如何将武力伤害降至最少? 鲁之明:对他们示之以弱,令其狂。到时与大户门过硬时,我后发先至。动手之前,还有个先决条件,收其民,得在心,方可事半功倍。否则其蛊惑人心,发动民变,则成巨祸。 邓紫光:未来你将有何打算? 鲁之明:此生终还是希望以科举求功名,否则愧对先人。这是我家三代人的希望。 邓紫光:为弟或许可以给你个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鲁之明:兄台但说无妨。 邓紫光:读书备考,与建功立业能不能合二为一? 鲁之明:从未听说有如此之法,还请兄台明示。 邓紫光:这开科举之事恐怕非二三年能成。我观新朝初立,以权贵、功勋任事,这是他们打下的江山,他们来坐江山,什么时候鼎新革故,与读书人共天下?这个很难预测。这条路恐怕一时行不得人,人却是活的,所以,需要两条腿走路。 鲁之明:如何两条腿走路? 邓紫光:去岁陵投蓝山丞王颜明,在他哪挂闲职应差,专办招抚嵠峒、肃剿流寇之事。 鲁之明:需要动武吗? 邓紫光:招抚事务书生办,镇压由应由蓝山招抚司都尉负责。你作情治及后勤。 鲁之明:何为情治? 邓紫光:政治动员、情报收集。 鲁之明:招抚司的财力及那后勤呢能供多少军,财力从何来? 邓紫光;招抚司有商业积财,靠本地财政养军五百。 鲁之明:多少户养一军人? 邓紫光:蓝山招抚司共计八千户,十五户养一个军人。平常练兵,每半年换三分之一的人,三年之内,练兵千人。因此战时拉出来千人,八户养一个军人还是绰绰有余。 鲁之明:兄台为何如此熟悉军政事务? 邓紫光:为弟的也是给人当差。 鲁之明:兄台所言极是,可那王大人如何信得过我? 邓紫光:你持此银钱找他,告诉他是小邓先生送你。你为什么不问如何保证你读书? 鲁之明:学生虽然不能过目不忘,也能读熟成诵。每日总能抽出两个时辰来精读细读。 邓紫光:你告诉王颜明,你有心备考,他自会安排你的。 鲁之明:我现今身无分文,连家都回不了,更别说去岁陵。 邓紫光:兄台受苦了。二苗,取散银二十两予鲁兄,让鲁兄回去安排好家人,过好这个年。 鲁之明:兄台为何无私帮我?需要子秋做些什么? 邓紫光:为弟也是读书人,何忍兄台坠于困顿之中?如无你胸无点墨,我又何必与你闲话许久?是人自强得助,非我帮你,你不需要为我做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