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阳去淮安的时候,元祐帝还是一枚小豆丁。等到他长大了,从别人口中得知,武阳是如何受百姓欢迎的时候,他还是羡慕了。这种羡慕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厚重。 有时候元祐帝就在想,他这个皇帝会不会有一天也能像武阳那般,被百姓捧在心里呢? 他改革科举,让更多的平民有机会走上仕途;他发展海外贸易,提高商人地位,让家家户户有粮有肉;他取消了宵禁,消灭了北戎,收回了末河二十城,让汉地重新团圆。有这么的功绩在侧,百姓们应该是能记得他的吧? 关于这一点,元祐帝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不过,一直到连王朝都不存在的很久很久以后,数万百姓送元祐帝的场景,还是依旧存在于书本中。 还是那句话,你心中有百姓,百姓自然深爱着你。 大概在武阳满十二岁的时候,兴宗便把淮扬诸事交给了武阳处理,而自己则在后面帮着把关。 武阳知道,淮扬是她的封地。可封地是什么呢?自大楚立国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封地,所以武阳也不知道该向谁学才能管理好封地,她只好自己摸索着来。她想,让封地上的百姓们日子过得好一些,这事儿大概就成了吧。 让百姓们过好日子,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论做起来,几乎每一任帝王都不敢打包票说,自己能把这件事完美地做好。 没有别的办法,武阳便一步一步地从小事开始做起。 百姓们最关注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安稳地活下去,有钱看病,有钱让孩童入学。 于是乎,武阳在封地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取消了农税。 淮扬是粮食产区,这里的百姓大多以种地为生。对于很多普通人家来说,农税就是他们一年之中最大的支出。没有了农税,他们可以多做几件新衣服,新鞋,可以吃上好的药材,可以为孩子多买几本书。 至于因为取消农税而减少的那笔收入,武阳大手一挥:“增加商税吧。” 商税也不是说增加便增加的,一个不好便会引起百姓的哗然。 可武阳是谁?她可是被兴宗精心培养的一名政客,背后又有父亲兴宗,弟弟明宗和宋老尚书在出主意,她怎么可能会一下子便大跨步地增加商税? 于是乎,天下间第一个,阶梯收税法,诞生了。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收入的高低来收税。你这个富户,挣得多一些,势必用到的社会资源便会多一些,那你就多交一些税吧。他虽然也是个商人,可他就是做个小本生意,养家糊口罢了,用不到那么多的资源,那便少收一些吧。 武阳用这些商税,养军队,修城池,扩道路,看,最后还不是被用在百姓们自己身上?富户们用得多,自然交得也多,小商小贩们,用得少,自然交得也少。 这一通算下来,农家不用交税了,小商小贩们交的商税还没有以前交的农税多,反而结余多了些,只有富户们交得更多了。 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富户们享受到的更多的优惠。比如路好了,他们的货物也就更多更好了,比如大街上有人打扫了,愿意来他们店里的人也更多了,比如衙役的收入高了,干起活儿来更有劲头,商铺们也更太平了。 如此说下来,富户们甚至比提高商税前还要赚得更多些。至于商税,他们是不在乎那仨瓜俩枣的,自然高高兴兴地交上去了。 “爹爹,我怎么觉得有些不对头呢?”阿昴越听越觉得熟悉,武阳在淮扬搞的这一出儿,不就是自元祐帝即位以后,在大楚全面施行的政策吗? 当年元祐帝登基之后,颁布的第一道诏令,便是取消全大楚所有的农税,增加商税的名目,一点点地提高了商税。当时,各地的百姓欢呼雀跃,纷纷给元祐帝建长生祠呢。 老四倒是想通了关窍,他笑着说:“这是兴宗、明宗、和咱们这位元祐帝联合起来,在拿淮扬做试点呢。” “别瞎说啊,不关我的事,我只是按照兴宗和明宗留下的话继续做罢了。”元祐帝才不会承认这些呢,他只是一个平平无奇却又很乖巧听话的好皇子和好皇孙罢了。 不过,管他当初是怎样的情形呢?结果最终是,百姓们受益不就妥了? 取消农税是武阳去到淮扬封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 彼时,她和朝臣们的关系还在蜜月期,其实主要就是朝臣们单方面在思念武阳。 朝臣们是打心眼儿里觉得,武阳是因为碍于明宗回朝不好施政才被迫去封地隐居的。他们都觉得,武阳好不容易有个能实现雄心的机会,又是在人家自己的封地上,那就放手让她去做吧。 所以,虽然取消农税这件事很大,朝中却难得没有指手画脚的人,甚至还有不少人